• 28阅读
  • 0回复

从活的细胞到活的肌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5
第5版()
专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本报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几次座谈会,邀请经济理论工作者、经济工作者和其他方面的同志,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里发表的几篇短文,就是作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或书面发言。
——编者
从活的细胞到活的肌体
蒋一苇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明确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问题错综复杂,改革要从哪里入手,才能提纲挈领带动全局?这是几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任何复杂的事物,总有它一定的内在规律,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错综复杂、有机结合的整体,象一个生物肌体一样,由许多不同形态的生物细胞作为基本单位而组成。一个生物体的强弱盛衰,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细胞的活力;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肌体,是僵化的还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归根到底也取决于构成国民经济基本单位的经济细胞的活力。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不能不首先对经济细胞形态作出新的规定。这里包括对它定性(性质)、定位(地位)、定量(规模)等等在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解决了农村经济的细胞形态问题,建立了以家庭(农户)为主体的新型的农村经济,解决了过去经济单位规模过大、经济实体缺乏自主权等问题,以联产承包的形式,实行“集体所有,按户经营”,农户作为农村的经济细胞活了,整个农村经济也活了起来。
几年来城市改革虽然是初步的,但实践经验也已充分证明,城市同样必须解决经济细胞形态问题。这个细胞就是企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的城市经济,对企业同样也要定性、定位和定量。明确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这是定性、定位问题。企业规模大小,要和生产力水平、生产特点等相适应,同样不能凭主观愿望搞“一大二公”,这是定量问题。
这几年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定性、定位问题,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但在定量问题上还没有引起重视。许多地方和部门,用行政手段组建一些大公司,强制进行所谓改组联合,就是不自觉地在搞“一大二公”。
把企业如实地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形态确定下来,使它能在社会主义国家统一领导下,具有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极大活力,这是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这只是整个改革的立足点。从细胞搞活到整个国民经济肌体搞活,还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经济细胞之间的横向联系。这里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实现联合;还包括发挥大小经济中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大小中心,星罗棋布,辐射联系,平面交织”的经济网络。二是在充分发展横向联系的基础上,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简政放权的原则,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有科学性的、高效率的纵向管理体系。这一纵一横的两向组织,如果搞得合理,我们就能把千千万万个活细胞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活的肌体。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将从这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