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晗亭”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5
第8版()
专栏:

“晗亭”散记
柏生
在这丹枫秋菊涂染清华园的美好季节,我回到母校探访新落成的“晗亭”。在风景优美的“荒岛”上,娉婷玉立着一座玲珑别致、飞檐红柱的小亭。仰望亭檐里高悬的长方形横匾上,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晗亭”两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在灿烂的秋阳下熠熠发光。这就是清华大学师生,为纪念和缅怀诞生七十五周年、“文革”中含冤去世的老教授吴晗建立的“晗亭”。26日,这里还要举行揭幕仪式哩!
“晗亭”和吴晗生前曾经居住并从事民主活动的西院十二号隔水相望。东边花树荷塘深处,是已故的著名民主教授、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朱自清的“闻亭”和“自清亭”。当我默默凝神瞻仰这簇新的“晗亭”时,不觉心潮起伏,遐思翩跹,就连亭畔那满目葱茏的绿树,碧波轻漾的湖水,仿佛也在沉思。
十五年前,吴晗同志离开我们的时候也是秋天,但那是十年动乱中一个多么凄惨的秋天啊!就因为那篇著名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给老教授带来了杀身之祸,使他成为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开刀祭旗的第一个牺牲者。今天沉冤早已昭雪,眼前的风物是多么美好。婷立万绿丛中的“晗亭”也格外耀眼夺目,令人感到气宇轩昂,浩气长存。
我仿佛又听到了清华园西院十二号房里,师生们在热烈地争论,朗朗的笑声。生活热流溢出了房间,涌进了校园。
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代,身穿蓝布长衫的青年吴晗,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埋头钻研明史,悉心编写《清华周刊》的身影……
我的遐想越过小亭,飞向那水木清华荷塘之畔,在“闻亭”、“自清亭”间停了下来。
三座令人景仰的小亭啊,你们系着多少清华人的心,激励着多少学子壮怀奋发。你们,无论是《红烛》、《死水》诗篇的诗人,《楚辞》、《唐诗》研究的学者;无论是《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的诗人、散文家,《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的古典文学论著者;无论是《海瑞罢官》、《投枪集》、《灯下集》的历史剧、杂文集的作者,《朱元璋传》、《史事与人物》的史论作家,你们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或者“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或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肯领取美国救济粮,或者抗住高压,宁肯穷困拮据,也不把历史上的“红军”改为“民军”。
你们呀!三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穷教授,我是多么难以忘怀,因为我有幸亲耳聆听过你们的教诲,也亲眼看到你们穷教授的“狼狈”相。不是么,一多师,你一家数口挤在昆明的斗室里,疲劳了一天,深夜,还在灰暗的灯光下为人刻图章,以换取微薄收入,弥补家用。自清师,你穷得买不起一件外衣,冬天披着一张赶马人用的毡披风,泰然自若地走在马路上,日当衣裳夜当被。吴晗师,你给学生上完课,赶忙挎起菜篮去买菜,还要做饭、刷锅、洗碗,照看病人……贫困艰苦并没有难倒你们,你们都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榜样,杰出的代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晗亭”啊!你的建立,在我心上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纪念。你屹立在我心中,促我永远奋发向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