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农民养路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6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农民养路小议
江畅
报载:福建浦城县仙阳镇修建了两条总长二十四公里的公路(其中一条建成后六年无法正常通车),1983年1月,阳墩村农民孙业凯请了三个帮手,承包养护,由于责任心强,管得精心,连续两年被该县评为好路况第一名。
农民养路,讲条件,不一定有养路部门人好;讲技术,不一定有养路工人高,能把多年的“瘫痪道”养护得畅通无阻,奥妙何在?原因就在于农民没有“大锅饭”可吃,“包”字起了作用。
这几年,我国的公路发展得很快,尤其是在既不靠铁路,又不靠水路的地区,公路成了那里开发资源、搞活经济的先决条件。群众修公路的积极性很高。倘使修了公路,“瘫痪”在那里,汽车不能正常行驶,修路的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不仅要大力兴修公路,还要大力养护公路。
为什么有的公路特别是县以下的公路养护不好?有的埋怨县里管不了养路段;有的说是汽车多了,路面承受过量;有的归结为养路资金不足。其实,路养得好不好,客观条件是一方面,主观原因也是一方面,比如管理体制有问题,职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看来,养护好公路,一,要多一些孙业凯式的农民;二,不论是国家的养路工,还是集体的养路工,都不能吃“大锅饭”,应该把路面养护的好坏同养路人员的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