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余江三部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8
第2版()
专栏:通讯

余江三部曲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漫步在江西余江县绿树成荫的大街上和井然有序的乡村中,眼见人们肤色红润,喜笑颜开,记者简直无法相信这儿曾经是血吸虫猖獗一时的地方。
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余江被“瘟神”毁灭了,四十二个村庄形成了方圆五十里的疫区。“肚大如冬瓜、人瘦如丝瓜、面色如黄瓜”,“锄头三斤铁,拿到田头就想歇”,成了这里广大农村真实的写照。从1931年到解放,十八年中没有听到过婴儿的啼哭声,妇女们“年年都见肚子大,年年不见生娃娃”。解放那年,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得病,大量人员外逃谋生,真是“万户萧疏鬼唱歌”。
五十年代初期,全县响应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发动群众开展土埋钉螺的活动,铲除钉螺孳生之地。农村每个粪池设有专人管理,严禁生粪出窖。
县城自南向北,有一条白塔河,一到汛期便泛滥成灾。灾助虫害,虫借灾生。能不能把兴修水利和防治血吸虫结合起来?当时的县委书记经过实地踏勘后,动员全体农民开挖新的灌水沟,填平孳生钉螺的旧沟圳,结合垦荒,平整田地,搬掉荆棘丛,填平烂泥塘。全县人民在短短五年里,挑了九十万方土,填平了五百多里旧沟圳,土埋钉螺面积达九十五万平方米,开挖出一条总长二百多里的白塔灌渠,把水引进田畈,全县有一半以上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到了1958年终于实现了消灭血吸虫的奇迹。过去有人认为“消灭血吸虫病,外国无先例,中国也办不到”,余江县的实践驳倒了这种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当年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诗二首。
治了病,治了虫,余江县人民有了健康的体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余江县人民又唱起了第三部曲:治穷。去年,全县人口已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在遭受特大风、雹灾害情况下,这个县卖给国家的粮食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县总产量的两倍。六十年代初,全县人均收入在八十元左右,如今已达到三百一十四元。记者走进当年的疫区兰田畈,只见一幢新盖的红石砌的房子里,农民夏水祥正在打糯米团子、煮鸡蛋请客。他今年五十九岁,以前得过血吸虫病,后来治好了。如今一家十口人,三代同堂,承包二十二亩田,收稻谷二万九千斤,还种了花生、芝麻等,年收入四千多元。
县委的同志告诉记者,县委领导现在打破了多年的“一看地皮,二顾肚皮”的老习惯,号召全县人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专业户纷纷涌现。养鳝专业户魏福泉去年养鳝收入就达五千元。农民富了,就想盖房,现在全县农村每年有三百幢新建起来的房子,每幢房子的建筑面积都有一百三十平方米左右。
临离余江时,记者忽然担心一个问题:时隔二十五年,余江县的血吸虫有没有新生?县血防站的同志说:县里普查了1958年后出生的一万一千多人,没有发现一个病人。又检查了二千一百多头水牛,没有发现一头病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