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采金工人的黄金时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9
第2版()
专栏:

采金工人的黄金时节
本报记者 郭龙春 本报通讯员 蒋秀娟
金秋时节,我们从黑龙江畔的黑河市出发,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桦树林和草甸子中间穿行三个小时,来到罕达汽金矿。
“千里黑龙江岸金边镶”。据说早在唐朝,黑河地区就有人采金。到清朝,采金行业已发展起来。罕达汽金矿的前身,是资本家在1919年开办的兴安金厂。日伪时期就在这里淘金的老工人,以历史见证人的身分,向我们描绘了这块宝地上的变化。
沙里淘金,确实辛苦。那时,淘金的人站在水沟里,用铁锨或水舀子把沙石从沟里一下一下捞起来,倒在斜放岸边的溜子里,大块的砾石会滚走,沙金颗粒和沙子、碎石被留在溜帘上,溜帘上积存的东西多了,就把它们抖在簸子里,然后端着簸子到水多的地方,象淘米一样反复淘滤,最后剩下的才是星星点点的金粒。解放前淘金人受尽官吏、资本家、把头的盘剥,多少穷人想到这里来淘金发财,可从来没有一个能发财回家的。
1960年,罕达汽金矿建造了我国第一条采金船。以后,又陆续建起挖掘能力更大的船。工人们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船头操作台上坐个小姑娘,就能操纵着这庞然大物一边在水中慢慢移动,一边用成串的挖斗把矿沙挖起来,倒进船内的选矿设备,川流不息地淘滤沙金。
1981年,又一条新船建成以后,罕达汽金矿共拥有挖斗容积六十升到一百五十升的采金船六条,年产能力达到万两,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万两矿。
生产大变样,采金工人们生活上的变化更大。金矿党委所在的山沟,1962年的时候,只有三间草房,现在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镇子了。除发电、选矿等生产机构外,这里还有医院、学校、供销社、俱乐部、托儿所等,福利设施齐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罕达汽金矿新建住房六千平方米,为一百三十多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1983年全矿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加93%。老工人赵玉成,是被日本侵略者从山东抓劳工抓来的。在旧社会打了半辈子光棍,解放后才成的家。他曾被选为黑河金矿局的劳动模范。现在,老赵已退休,女儿接替他到采金船上工作。家中摆设也不错,有了落地式收录机,买彩色电视机的钱已准备好,就等来货了。老赵高兴地说:“如今,俺可真赶上好年月了!”(附图片)
图为罕达汽金矿的采金船。 蒋秀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