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增强企业活力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9
第5版()
专栏:

增强企业活力的一个问题
孙效良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诀窍”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联”字,即“联产计酬”。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关键在哪里?我认为主要也是一个“联”字,即把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联系起来。
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害问题,是作为经济活动细胞的企业缺乏活力。究其根源,主要是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没有直接的联系。企业经营管理好,职工劳动报酬并不能因此而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不好,职工劳动报酬也不会因此而减少。这就造成企业缺乏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从最初的利润分成到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职工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的直接联系,从而找到了增强企业活力的正确方向。但也必须看到,已经实行过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多少还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有些经营管理一贯比较好的企业,比由差变好的企业,提留反而少,奖金反而低。这就是所谓“鞭打快牛”问题。
企业的内在动力,是把劳动报酬与经营成果联系起来产生的力量。过去没有这种联系,当然不会增强企业的内在动力;现在建立了这种联系,但如果联系得不准确,同样不能使企业有充分的内在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将来不仅奖励和福利基金的多少取决于经营成果的好坏,工资多少也要取决于经营成果的好坏,如果再不解决“鞭打快牛”问题,消极作用将会更大。
“鞭打快牛”问题发现较早而迟迟没有解决,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因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办法变来变去,问题照旧存在。工业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已经实行过的各种具体办法,都是以每个企业前一年的实现利润作为基础来确定的。过去企业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留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的。在这种制度下,这三项基金提留多少与企业经营成果好坏并无联系。后来改为按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留这三项基金,具体办法就是以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这三项基金的绝对额,除以前一年实现利润的绝对额,得出的百分比就作为企业利润留成的比例,即所谓“比例倒算”,全额分成。这是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最初形式。这样,生产同样产品、同等规模的企业,前一年经营管理好、实现利润多的留成比例反而小;前一年经营管理差、实现利润少的留成比例反而大。后来具体办法改变过多次,但始终没有脱出以每个企业前一年实现利润(反映企业个别劳动耗费量)为确定企业提留依据的老框框、老思路,直到实行第二步利改税,调节税率仍旧是以前一年实现利润为基础,这正是产生“鞭打快牛”问题的根源。
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有一个能够评价企业劳动好坏的共同标准。这个共同标准,归结到一点,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但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又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只能作为制定具体分配办法的向导,并不能代替具体分配办法。要成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执行的东西,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找出能够反映或近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的具体指标;二是要设计一套根据这些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办法。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新的思路。只要跳出依据每个企业前一年实现利润确定企业提留的老思路,这种具体办法总是可以找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