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化工先驱 功业永垂——纪念侯德榜逝世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01
第3版()
专栏:

化工先驱 功业永垂
——纪念侯德榜逝世十周年
姜圣阶 谢为杰 徐扬群
今年8月26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卓越的化学家、联合制碱技术的发明者和创始人侯德榜逝世十周年。我国人民对他生前为开拓和振兴我国民族化学工业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寄予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义洲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仅仅在私塾里读了两年书便辍学了。后来在开小药铺的姑母的资助下,于1904年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几年的中学学习和生活,使他懂得了许多天下大事,立下了以科学和实业振兴中华的志愿。1913年,他以十门功课一千分的总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翌年,赴美国留学。他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朗特专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和深造,曾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1年,侯德榜回到祖国,在国内久负盛名的前辈化学家陈调甫先生的推荐下,与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久大精盐公司”的创始人范旭东合作,创建我国民族化工史上的第一座制碱企业——永利沽厂(今“天津碱厂”前身)。当时由比利时化学家苏尔维所创立的制碱技术——苏尔维法,虽然已问世半个多世纪,但由于国际垄断组织的严密封锁,只有欧美极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一生产方法。中国人要用碱,不得不用黄金向外商购买。侯德榜担任碱厂总工程师。他一到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于1923年使碱厂投产。192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批质量合格的产品——“红三角”牌纯碱,并在同年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永利沽厂的创建,标志着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崛起。
侯德榜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化学家,不但要为本国人民造福,还有义务帮助弱小民族和国家摆脱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压迫,只有把自己的全部智慧贡献给全人类,才是一个真正的化学家。于是,他决定把自己十多年来从事制碱研究的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专著。1933年,他用英文撰写的《苏打之制造》一书在纽约出版,第一次系统地将制碱技术公诸于世,在世界化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此书成为各国大学制碱专业的教科书和化工界工程师们的工具书,在学术界极受重视。美国化学家E·O·威尔逊教授称《苏打之制造》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三十年代初,由于供氨合成的新型催化剂问世,合成氨开始在欧美各国兴起,并迅速工业化。硫酸铵开始作为主要的氮肥商品在农业上得到广泛使用,并显示出明显的增产效果。此时,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的硫酸铵倾销我国。面对这样一种形势,侯德榜倍感自力更生生产硫酸铵迫在眉睫,义不容辞。他继续与范旭东先生精诚合作,于1934年创建我国民族化工史上的第一座合成氨联合化工企业——南京永利宁厂(今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前身)。范旭东任总经理,他任总工程师。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奋战,一座以硫酸铵为骨干产品,以硝酸、硫酸、硝铵为辅助产品的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现代化联合化工企业,终于在扬子江畔的卸甲甸巍然矗立起来,并一次试车成功。南京永利宁厂日产优质硫酸铵二百五十吨、硝酸四十吨。它的创建,是我国近代民族化工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国近代化工向现代化工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从此,中国基本化工的两翼——酸与碱已经形成,为我国综合性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永利宁厂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遭受日本飞机的三次轰炸,使开工不到半年的永利宁厂生产陷入瘫痪。日本三菱公司东洋高压工厂依仗日军的军事优势,强行霸占了永利宁厂。此外,在此之前约三个半月,坐落在天津塘沽的永利沽碱厂与久大精盐厂也同样遭日军重创,并为日本三菱公司旭硝子工厂所霸占。
侯德榜见前功尽弃,痛心疾首。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另起炉灶,以便迅速重建和恢复遭到日本侵略者残酷摧残而奄奄一息的我国民族化工。他偕同范旭东先生毅然率领全体永利同仁,分兵两路西撤,辗转湖南、湖北,经汉口入四川,为重建民族化工选择新厂址。与此同时,他又结合川西实情研究制碱技术,终于在1943年发明和创立了举世闻名的联合制碱技术——“侯氏碱法”。这一独特的制碱新法巧妙地把合成氨工业和制碱工业联合成一体,用同一套工艺流程生产出化工原料纯碱和农用化肥氯化铵,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完全连续化,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西方化工界炫耀了半个多世纪的“苏尔维”法以及后来的“察安”法从此相形见绌。“侯氏碱法”的成功,不仅是对世界制碱技术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为“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由于这一重大的科学成就,侯德榜荣获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荣誉会员和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等称号,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国工程化学家,并在世界化工实业界享有崇高威望。
1949年4月,当他在印度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消息时,感到无比兴奋和喜悦,预感到振兴祖国民族化工的明媚春光就要到来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这位为开拓和振兴中华民族化工事业而奔波了半辈子的科学家和实业家素怀敬意,并给予深切关怀,派专人赴国外召请。1949年6月,他不顾台湾国民党特务的威胁、利诱和阻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绕道返回到祖国大陆。
侯德榜到达北京不久,周总理即前往北京东四七条永利办事处看望这位化学巨匠,并代表毛主席对侯先生的爱国行动表示赞赏。周总理风趣地说:“国民党特务以为你真的会去台湾,想不到侯先生摆了个‘迷魂阵’,来到了北平。”并说:“永利是只人才篓子,新中国就要成立了,我相信,凡是从这只篓子里出去的人都会很快回到篓子里来的!”在谈话时,周总理还高度赞扬了永利公司前任总经理范旭东先生为开拓和发展祖国的民族工业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并对范老先生的逝世深表惋惜和悼念。侯德榜没有想到,毛主席、周总理如此爱惜人才,如此尊重知识分子,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侯德榜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兼副董事长,并兼任重工业部化工技术最高顾问,1959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他积极参加全国科学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先后荣任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他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刘少奇主席更是对他倍加推崇,常以侯德榜造碱的事迹勉励青年一代。这些生动的事实,极大地教育了侯德榜,使他深深地懂得了一条真理: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所谓“科学与实业救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此后,他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1957年9月,他被光荣地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侯德榜一生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先后荣获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一届贡献最大者荣誉奖章、英国化学工业学会荣誉奖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特赠博士荣誉奖章及范旭东纪念奖金及奖章等多种奖励,但他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进取,永攀高峰。1958年至1965年间,他与谢为杰、陈东合作,发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荣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奖证书。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家中、小型合成氨氮肥厂均是采用这一发明生产廉价氮肥碳酸氢铵的。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利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盲目上马的高炉生产熔融钙镁磷肥的合理化建议者,从而为国家挽回了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他为发展我国化肥工业,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侯德榜生前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他常以“勤能补拙”来启迪青年。他认为一个工厂不但要出产品,更重要的是出经验,出人才。几十年间,他以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为我国化工战线造就和输送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其中许多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化工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他一生十分勤奋,学识渊博。
1958年,他的身体日渐欠佳,血压升到威胁生命的程度。周总理十分关切,安排他去青岛和北京小汤山疗养。然而,他不顾病魔的缠绕,以惊人的毅力,抱病完成了另一部关于制碱技术的鸿篇巨著《制碱工学》。全书分上、下二册,五十四章,八十余万字,于1959年国庆前夕出版。这是他数十年从事制碱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为该书封面题字,并为该书作序。著作出版后,他将两万元稿费全部作为出书当月的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侯德榜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时,他对他所分管的工作,一向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他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敷衍。他强调深入实际,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最讲求工作效率,反对搞“文山”、“会海”,反对官僚主义。他几十年如一日,与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同甘共苦,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
侯德榜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早年他多次因公赴美,他不住高级宾馆,而住在食宿最便宜的万国学生旅社。在创办永利宁时,本来应属他个人所得的采购机器的“回扣金”,他分文不要,一个不沾,而对发展祖国的民族化工事业却是孜孜以求。他始终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他的母亲逝世以及后来他夫人病逝,他都因公务在身而羁留国外,此时,他的长子虞篪正在国外求学,家中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强忍悲痛,曾作诗一首。诗中写道:“母死七年未掩埋,弥留国外未能回,一生苦干躯仍在,半世鳏居血未衰。改进流程堪自任,添筹资本愧无才。弟兄出国更寒首,儿女在家唤归来。”他对事业的追求,总是这样坚定不移,舍生忘死和不顾一切。这正是他一生中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并接连获得成功的一大缘由。
在十年动乱中,侯德榜对“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十分愤慨。他更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前途深感忧虑。1972年,当他听说国家要用大量外汇进口化肥时,痛心地说:“我没有为国家尽到责任,让外国人赚我们的钱。让我工作吧,不然,我会死不瞑目的!”“四人帮”一伙不但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反而将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遣送到河南“五七”干校,使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今天,我国的化学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一座座大型现代化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化工战线,科研、生产形势喜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人们将永远怀念和感激这位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