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建立科学基金势在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01
第5版()
专栏:论坛

建立科学基金势在必行
赵红州 蒋国华
科学基金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资助方式的机动性,资助对象的首创性,资助领域的广泛性,使它变成现代科研经费的特殊调节器,变成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杠杆。
我国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靠国家的计划调配。由于我国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国家所能够提供的科研经费,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显得很少。不少有前途的科研课题,因为没有经费而不能“上马”;不少有创见的潜在的科学思想(人们叫它“潜科学”)和新生学科,因为够不上国家资助“资格”而窒息在摇篮里。这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如果我们不善于利用科学基金会向社会各方面募集经费,向世界各国募集捐赠,那么,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将可能因为经费的缺乏而受到影响。
我国现行科学劳动结构是单一的专业研究机构。比方说,研究物理的就只研究物理。这种小生产的劳动方式,很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选题,基本上是综合性很强的新生学科。象环境科学、宇航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都是涉及十几种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如果我国没有科学基金会来资助这些跨学科、跨部门的学科项目,就很难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科学劳动结构太死,往往容纳不了那些稍微超出自己专业规范以外的“潜科学”幼苗,而这些“潜科学”幼苗,又是保证科学创造力不致下降的思想“营养”。因为按照现行科研体制,“潜科学”是很难达到正式研究机构的资助标准的。如果没有科学基金会的扶植,一批科学人才和开拓性的科学创见就可能被埋没。
我国科学领域的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不适应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发展。一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二是分配关系没有很好体现脑力劳动的特点,也就是说,分配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其中包括科研经费和工资补贴),是较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也是难以搞活科学研究事业的。
我国的科研机构中也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政科不分”,行政领导代替一切学术领导。具体地说,一些懂得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和懂得管理知识的工程师,发挥不出他们在领导科学事业方面应该发挥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我国科技战略、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有一个合理布局,就必须借助于科学基金会的社会力量,来克服和调整单一所有制和单一行政领导所造成的某些弊病。
应当看到,我国一些部门和企业还不太善于从科学技术那里取得无偿的馈赠,尤其不善于利用科学基金来加速和调控国民经济高速度的增长。有些领导只看到,从国民经济总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科学基金来资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如把钱投到基本建设上见效快、收益大。其结果是因小失大,生产建设得不到科学技术的帮助,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
我国非常需要科学基金会。因为,科学基金会将可以搞活我国科学劳动结构,大力扶植新学科,大力支持中、青年科学家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科学基金会将会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得科技人员有机会在不断的竞争中,获得同学术水平和贡献大小相适应的工资待遇;科学基金会将会冲击“政科不分”的科研体制,促使那些不懂管理业务的行政人员去努力学习管理知识,促使那些机关臃肿的单位,将过剩的行政人员裁减下来,代之以既懂业务又有组织才能的领导。可喜的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已经初步起到这种重要的作用。它使一些意义重大、研究工作有基础的课题,取得了稳定的经费来源。比如,过去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奇缺,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首批资助的重点就有意放在高等院校。这样,就有力地调动了高等院校科研的积极性。
最近成立的地震学联合科学基金会,代表了我国社团基金会的新生。还有不少私人基金会也相继出现,象郭沫若基金会、孙冶方基金会、吕叔湘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协系统建立的私人基金会等等。它们对我国科学事业已经起了或将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预料,科学基金会这种形式在我国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