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千斤顶”顶千斤——北京“雄狮”闯入国际市场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02
第2版()
专栏:

“千斤顶”顶千斤
——北京“雄狮”闯入国际市场前后
本报记者 张安南
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国对进口货的检验都十分严格。然而我国“雄狮”牌汽车千斤顶却例外地获得了进入美国的免检特权。
“雄狮”牌千斤顶是北京市汽车配件总厂(简称“汽配总”)的产品。总厂号称统辖十五个分厂,其实都是原来的区属小厂,其中有的是集体所有制小厂。小厂创名牌,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一)
1979年5月,美国一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带着汽车千斤顶样品,来我国找厂家加工生产。条件相当严格:三个月见样机,六个月开始成批交货,头一年交二十万台,价格只有原成本的一半。时间短,批量大,价格又如此低,国内生产千斤顶的几家大厂都不干,唯独“汽配总”接了。人们不禁惊愕!总厂厂长范亮满脸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他和科技人员、工人一起,埋头干了三个月,终于造出崭新的样机,并且一次鉴定合格,美商非常高兴,来信说:“品质很好,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期望。”
厂商两厢情愿,然而合同却订不了。因为那时工厂没有权,上面叫你接多少活,你才能干多少活。当年8月,在美商再度来华商谈千斤顶出口合同的前夕,北京市汽车工业总公司担心“汽配总”完不成任务,给范亮打来电话,只准接三万。
能产二十万,只限产三万,这决定,范亮没有“奉命照办”。
一周之后,他同有关分厂厂长、科长带着一大叠数据到总公司申诉理由去了。
那时候经济体制上的弊端,象绳索一样捆绑着工厂的手脚。欲干不能,欲罢不舍,厂长们最后的选择是:给自己松绑。经过厂党委慎重研究决定,同美商签订二十万台千斤顶出口合同。
(二)
范亮知道,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非有一批善于管理、精通技术的干才不可。范亮敢于打破使用干部上的旧“框框”。他主张:“谁能打开新局面就让谁上”。四十多岁的技术员冯燕生,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制造系,工作积极肯干,又有实际经验。范亮建议提拔他,总厂党委支持了范亮。冯燕生上任后,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攻克了漏油、反弹等技术难关,确保千斤顶的质量超过美商的标准。以后范亮又推荐他当了总厂副总工程师。
升迁一个人,震动一大片。范亮重用人才,有本事的、肯干的,兴高采烈;没能耐的、不干活的,坐不住了。范亮执行厂党委的决定,调整了一个个分厂和科室。有学历的提升,自学成才的照样重用,全总厂三十一名没有文凭、有真才实学的人被提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大部分分厂配备了技术副厂长,总厂设立了总工程师。全总厂技术改造实打实,经济效益步步高:实现了千斤顶年产二十万台以上,成本降低了50%。在同行业中,产量、质量、成本、价格和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三)
“雄狮”牌汽车千斤顶源源不断出口,有的部门高兴、支持,有的部门“眼红”、“拆台”甚至有的加以阻拦。
“汽配总”没有理会别人的干涉,更没有摆出要同人家打官司的架势,而是来了个奋发自强:动员所属分厂,集资二百六十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结果,产品发展为二个系列十个规格,其中三个成为机械部优质产品,连国际公认检验标准最严格的西德安委会也发给“GS”标志,开了绿灯。
“汽配总”象千斤顶那样不怕压,变压力为动力。1983年,“雄狮”牌千斤顶年产达五十五万台,出口三十五万,创汇五百五十八万美元,占了北京市机械产品全年出口总金额的三分之一。随着千斤顶在国际市场信誉日增,汽车配件新的样品、信息接踵而来,十二个分厂的主要产品已更新换代,全总厂增加八十五个新产品,去年实现利润翻番。今年一至九月完成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66%。
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就“雄狮”牌千斤顶的出口问题作了批示,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它成为一个拳头产品。
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全厂上上下下又在思索着如何走好下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