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07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怒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有二万二千八百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三县及兰坪县的菟峨公社,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怒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方言差别很大,各地怒族普遍会说傈僳语。
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
云南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怒江峡谷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碧江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后裔。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互相交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解放后,根据怒族人民的意愿,统称怒族。
怒族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大都在陡峭的山坡上,农作物以包谷、荞子、青稞、洋芋、谷子、鸡脚稗、豆类为主。
解放前,怒族社会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碧江、福贡、贡山的怒族社会还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怒族男女均穿用麻布,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配挂砍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碧江、福贡的已婚妇女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戴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装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
解放后,怒族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族人民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怒族人民,大力改善怒江峡谷的交通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近两年来,实行大包干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已使怒族地区的生产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袁传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