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企业竞争的运动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11
第7版()
专栏:经济之窗

企业竞争的运动场
冯昭奎
无论是在银座、新宿一带高层建筑的“峡谷”,还是在整日喧嚣的由无数支乐曲汇合成噪音浊浪的秋叶原电器街,在日本,你到处可以感到竞争的热浪扑面而来。整个日本,好比一座企业竞争的运动场。
日本企业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一些热门的行业和领域,总有许多企业蜂拥而上,以致如某些经济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形成“过度竞争”。例如,搞计算机的企业有一百来家,搞机器人的企业有二三百家。大家狭路相逢,寸步不让,比谁的技术更新,产品性能更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品种更多,换代更快。体现这一切的综合指标,就是看一个企业在同类产品的市场上占多大的地盘。
当然,一些规模大、效益高的行业,例如集成电路,就往往被能够发挥“优势规模”的少数大企业所垄断。与此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大企业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又“削尖脑袋”去“爆冷门”,专搞那些别人尚未搞、或大企业腾不出手来搞的特殊的产品和技术,磨练自己独到的专长,从而一跃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现在,日本有许多所谓“世界第一”企业。例如,有的企业制造用于电器的接线柱,占世界产量60%;有的企业制造集成电路陶瓷管壳,占世界产量90%;有的企业制造磁性马达,占世界产量70%;有的企业制造陶瓷滤波器,占世界产量80%;有的企业制造切割硅片用的磨刀石刀片,占世界产量90%……。这些在某一项产品和技术上夺得“世界冠军”的企业,几乎都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大企业,而是一些原来并不被人重视的、从小地方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
经常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而改变和扩大经营内容,这也是日本企业应付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制造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大企业,几乎都是由原来的电机、通信机等企业扩大经营内容而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家用电器企业夏普公司在三十年前只是一家制造铅笔的小公司。
在新技术革命中,企业变换经营内容的倾向更为明显:钢铁企业研究生物技术,食品企业开发机器人,纺织企业制造干扰素,钟表企业兼搞计算机。这真好比是百米跑选手甩出了铁饼儿,相扑运动员练上了跳高。在企业竞争的运动场上,项目之间的界限也常常被打破了。
不久以前,日本经济学家牧野升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日本经济比半个世纪以前增长了大约三十倍,比战后初期增长了大约二十倍。过去,人们穿衣服,春夏秋冬各一套,大约有四套就够了,现在不会因为经济增长三十倍,每人购置一百二十套衣服,平均来说至多也就是十二套罢了。随着经济的增长,民用品,包括汽车和家用电器的市场日趋饱和,一般家庭必需的几大件东西可说已经买齐,因此,企业就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经营上实行战略转移,从发展“物”的生产转向加强软件,加强服务。例如,服装业狠抓各种时装的设计,满足人们对新式样的追求和需要。味精业也开发各种新食品,例如生产各种汤料,用开水一冲就是一碗味美而又富有营养的好汤。这等于把家务劳动“物化”在产品之中,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如果说,企业竞争也象体育竞赛那样,需要具备场地、对手、观众这三个要素,那么,在日本企业竞争中,作为场地的市场,显得特别拥挤;作为对手的同行企业,显得特别踊跃;作为观众的顾客和用户,显得特别严格甚至苛求。在激烈的企业竞争的压力下,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则显得特别精明、有效率。正如惊涛骇浪能炼出好水手一样,在企业竞争的风浪中,锻炼出了一大批能干的资本主义企业家。可以说,他们是当代日本社会的“风流人物”。
当然,资本主义企业竞争,常常带来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种种弊病。但是,竞争的压力毕竟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开展企业之间的社会主义竞争,特别是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不仅要开展国内竞争,而且要走上国际竞争的舞台。事实说明,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社会是难以向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开放并赶上先进行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