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此地空余黑金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11
第7版()
专栏:

此地空余黑金城
朱满庭
八月下旬在巴西犹如早春,我们从米纳斯吉拉斯州首府贝洛奥里藏特出发,去巴西历史名城奥罗普雷托访问。车在山间公路上飞驰,两边青山叠翠,野花盛开。山势不算太高,视野还相当开阔。山坳里不时闪出一座工厂或一座小市镇。
“米纳斯吉拉斯”在葡文中意为“总矿山”,因这个州盛产各种矿石而得名。州内不少城市也是以矿命名。不过现在米州最主要的物产却是铁矿。十八世纪在这里掀起的淘金热潮已成为殖民时代的历史了。奥罗普雷托就是那时淘金业的中心,并成为当年这一地区的首府。她的名字的译意,也就是“黑金城”。
金子怎么是黑色的?说来颇为有趣。这里出产的未经冶炼的这种天然贵金属竟然是如此貌不惊人,以至那些来新大陆寻金发横财的欧洲殖民者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认出这块宝地。奥罗普雷托的发现纯属偶然。十七世纪末叶,有人在米纳斯吉拉斯山地小河中取水时捡到一些黑色石块,辗转送到总督手中,他发现在这黑色的石头中竟蕴藏着闪闪发光的黄金。消息传开,寻金者蜂拥而至。一个个金矿床被发现了。
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已是黄昏时分,天色阴沉沉的,最后竟下起蒙蒙细雨,整个城市的面貌已看不太分明。但见不宽的街道依旧是卵石铺路。两厢用壁灯照明。房屋大都是红瓦顶、白墙壁的二三层小楼,街道和屋宇依山就势,形成自然的起伏。市内多教堂。教堂正面矗立着两座高大的钟楼,大门边上饰有用皂石雕成的繁复图案和小天使的浮雕。若不是街上往来的小汽车,你真会以为到了十八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山城呢。
巴西朋友告诉我们,奥罗普雷托现在基本保留了旧时风貌。在淘金热中,它虽盛极一时,人口达七八万之多,但殖民者只顾掠夺黄金,其它经济活动并没有相应发展。当这种贵金属资源渐趋枯竭时,人口又开始外流。到十八世纪末,这座美丽的小山城已经冷落下来,人口只有一万人左右了。州的首府后来也迁到了新建的贝洛奥里藏特。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小城旧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望着这片蒙蒙夜雨下的旧时屋宇,不禁使人发出“黄金已被人淘尽,此地空余黑金城”的感慨。
山雨之中,寒意袭人,我们来到一家小咖啡店加餐取暖。这小店也布置得古香古色。顶棚是旧苇席铺的,墙上挂着牛皮压制的巨大人面像和木雕的基督像。围坐在旧式的长条木桌前,人们的话题又自然转到这城市的历史上去了。
将近一个世纪的淘金热给米纳斯吉拉斯的山谷带来了“繁荣”,然而更多的是苦难和血泪。淘金中大量使用的黑人奴隶,在条件恶劣的矿井河床上洒满了血和汗。不堪奴役的黑人曾多次逃亡,葡萄牙王室对矿区的横征暴敛也多次引起当地人的反抗,其中最有名的是“拔牙者”达·席尔瓦·沙维尔领导的“谋反”。席尔瓦曾在军队中服役,又当过牙医。那时牙医的工作大抵主要是拔牙,因而得了“拔牙者”的别号。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末,金产量已大大减少,但葡萄牙王室却依然要按以往的产量征税,使米纳斯吉拉斯人遭到无法承受的掠夺。“拔牙者”和一批受欧洲大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于是乘机组织秘密反抗,争取巴西独立。由于叛徒的告密,“密谋”败露,“拔牙者”被处以裂尸的酷刑,他的头就被挂在今天的“拔牙者”广场上示众,他的肢体被扔到通往米纳斯吉拉斯的要道口。殖民当局的暴虐并没有吓倒巴西人民,这次“谋反”大大激励了后来的巴西独立运动。“拔牙者”则以他的鲜血和头颅唤起了巴西民众的民族意识。如今,“拔牙者”的高大塑像矗立在奥罗普雷托城中央的广场上,成了巴西人民争取自由的象征。
夜色中,我们向这座小山城告别了。但这座城市的独特历史风貌以及“拔牙者”的高大形象却深深留在我们的心中。 题图: 水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