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增强商品生产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12
第5版()
专栏:

增强商品生产意识
欧远方
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是继实行大包干之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要大规模地发展商品生产,必须增强商品生产意识。要增强商品生产意识,目前必须破两关:一是认识关,一是经验关。
先说认识关。中国以农立国几千年,历代都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根深蒂固,已形成社会意识。一般对商人从来没有好感,常常把“商”字与“奸”字联系起来,甚至说“无商不奸”。形容一个人不老实,也往往用“商人作风”来比喻,“商”字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
轻商思想,又由于过去革命年代的特殊情况和“左”的指导思想而变得更加严重。一是解放区在物质缺乏情况下实行的商品供给制度及其指导思想的影响;二是苏联忽视商品、流通的经济理论以及苏联经济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五十年代后期压抑商品经济的“左”的政策。这三个原因互相联系,使重农轻商、重工轻商的思想更加严重,以致产生了诸如商业人员工资比工业部门低,把体质不好、文化不高的人员派进商业部门等情况,这就影响了商业系统职工的素质,当然也就影响了整个流通领域的工作。
第二是破经验关。从干部到农民,缺乏商品生产的实践和训练,不会做生意。广大农民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他们在实行大包干以前,第一是求温饱,第二是求发展,而在发展中,对提高粮、棉、油、猪、禽、蛋、林、鱼等产品的商品率,还比较熟悉,但也是指小商品生产而言,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也没有经验。至于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很多人就觉得束手无策,不得入门。凤阳县梨园乡,是大包干发源地,五年来粮食生产成倍增长,但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农民不会盖瓦房,请江苏建筑队来承包,农民不会烧窑,也只好请江苏师傅来承包,农民有了多余的资金和劳动力,不知投向哪里。缺乏商品生产经验的农民,在解决吃、穿、住、用和用于农业再生产之后,就再也想不到多余资金的新出路。
从领导干部来说,同样缺乏从事商品生产的经验。县、区、乡、村四级领导,一般对农业熟悉,对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科学、教育却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对经营管理自给半自给的经济熟悉,对经营管理社会化、商品化的生产不熟悉;应付物资缺乏有一套分配经验,一旦东西多了一点,反而觉得麻烦,手足无措,甚至害了“恐多症”。总之,不懂市场,不懂流通,不懂信息,不会做生意。
干部和群众这种轻商思想不破除,商品生产是很难大发展的。我们应当遵照列宁的教导,“学会做生意”,端正对商品生产的态度。
(摘自安徽《专业户》杂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