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民间文学的蓬勃生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12
第7版()
专栏:

民间文学的蓬勃生机
吴一虹
民间文学,被称为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活文学”。十年动荡使民间文学园地一片荒芜。近几年来,民间文学工作者以“抢救”的姿态,积极进行搜集整理工作,陆续出版了一大批民间文学读物,编印了不少内部资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一是出版的作品数量大、体裁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约六百多种,其中包括故事、传说、神话、谚语、谜语、史诗、歌谣等多种体裁,这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步入了一个新的繁荣的时期。
二是题材更加多样,开掘了一些新的领域。例如,我国的山川湖泊、楼台寺观的传说;有关土特产、民俗等传说;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说;在搜集、整理和出版方面,与前些年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三是搜集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出版了一批老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的专集,诸如《聊斋汊子》、《肖甘牛民间故事集》及《天牛郎配夫妻》等。《金德顺故事集》,则是建国以后第一部故事讲述家的专集。大规模史诗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初见成效。如《格萨尔》有几十部之多,约一百多万行,是目前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已用藏、蒙、汉三种文字出版了部分章节本。《江格尔》是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经典,1983年翻译出版的本子,是目前国内外版本中章数最多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是柯族的“生活百科全书”。我国民族众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学是我国民间文学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地方都出版了本民族的故事、歌谣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计划出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大系和歌谣大系。
除了公开出版的民间文学读物外,还编印了大量的内部资料本,这不仅对本学科的研究者至关紧要,而且对人类学和人文科学来说,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方面的工作,云南、广西、贵州等省,成绩比较突出。为了检阅搜集整理工作的成果,1983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民间文学作品授奖大会,有86部作品获奖。
搜集整理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艰辛“探矿”,勤奋开采的结果,是值得珍惜的。但也必须承认,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与我国的悠久历史,蕴藏丰富的口头文学遗产,以及我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相较,还显得不相称。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民间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必须继续清除“左”的流毒,划清一些理论是非界限,进一步解放思想。
民间文学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同时自身又带有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性。对待这份遗产,我们应该只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鉴别。当前,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特别是还有一些问题思想界限不清,比如宗教与迷信的关系,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关系,等等。深入地探讨和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民间文学事业的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间文学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宗教有关。如何看待这类作品呢?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应把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区别开来。恩格斯说过,在史前社会,由于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愚昧无知,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不了解做梦是怎么回事,因而想象有一种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时,由于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力征服,以为万物有灵,“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可见,在我们远古的祖先那里,原始的宗教观念,并不带有人为欺骗的成分,而是基于幼稚者的蒙昧。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由宗教幻想所造成的神话,不过是人自身本质的幻想的反映。只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才把宗教作为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和精神鸦片,才产生了“人为宗教”。所以,不能把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混为一谈;即使对“人为宗教”也不能简单地、粗暴地看待,不能把凡是带有某种宗教色彩的作品一律等同于迷信,等同于封建糟粕。我们应当看到,有些和宗教相关的不少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们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愿望和爱憎创作的。
在民间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以反映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征战为内容的。如何看待这类作品?究竟谁爱国,谁卖国,谁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这是长期以来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国家是个历史范畴,对这样复杂的问题,抽象的议论,是很难有所进展的,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的祖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是五十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发展中,凡是为增进民族的团结和友谊,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为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志士仁人,不论是哪个民族的,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努尔哈赤、松赞干布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都应予以肯定和称赞。反映这种历史的民间文学作品,理应作为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成为维系民族感情的一个强大精神纽带。
在搜集整理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我们所整理的作品,大多数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忠实的。但毋庸讳言,也有“左”的思想影响。有的同志不按民间文学自身的规律办事,而用一般文艺创作的理论指导民间文学的思想性和形象性,而对其认识社会的作用重视不够,把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混为一谈。有的则把今天的观点强加于古人,强加于历史上出现的文化现象。更有一种对民间文学任意加工或胡编乱改的现象。有的人为地拔高作品的主题思想,企图直接体现“当代”精神;有的为了追求作品的“丰富、完整”性,随意加添或改变人物,这样整理出来的作品,完全失去了人民口头文学清新、质朴的风格。整理必须在不破坏作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要保持作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即保持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汇集和总结这方面的成果,保存我国各族人民的口头文学财富,文化部、国家民委和民间文艺研究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这一工作必将在全国形成一个扎扎实实地普查、挖掘和抢救遗产的新的采风活动,预示着将有一个新的黄金时节的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