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沧海变桑田——荷兰水利工程参观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13
第7版()
专栏:荷兰通讯

沧海变桑田
——荷兰水利工程参观记之一
本报记者 林 军 《光明日报》记者 李国庆
荷兰围海造田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早就想亲眼见识一下,今年8月中旬,我们有幸得以一睹。
从布鲁塞尔驱车北上,进入荷兰境内后,有水面的地方明显增多,河流、湖泊、池塘不时从车窗前闪过,点缀其间的,是船只、桥梁,还有那给人以特别鲜明印象的堤坝。
自古以来荷兰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全国土地有四分之一在海平面以下,风暴来临,有一半国土受到海水威胁。所以荷兰人形象地说,他们的脚“是踩在水里的”。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水灾不仅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还使得千里沃野变成一片汪洋。据统计,从十三世纪至今,由于海水的吞噬,荷兰的土地面积减少了五十六万六千多公顷。荷兰人民没有在大自然的挑战面前低头,多少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筑堤防灾。现在荷兰各种堤坝的总长度已达一千八百公里,它们象一道威武的“水上长城”抵御着大海的袭击。荷兰人民还用围海造田的办法向大海夺得了将近七十万公顷的陆地,造陆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近五分之一。
汽车飞快奔驰,来到了荷兰西北部的锁海长堤。堤上那笔直的路,现已成为欧洲十号公路的一部分。长堤宽九十米,高出海面七米多,长达三十公里。它构成一道海上屏障,把与北海相连的瓦登海和昔日的须德海(因海水已淡化,现称之为艾瑟尔湖)完全隔开。我们不禁赞叹: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技术条件下,完成如此宏伟的工程,真是了不起的壮举啊!朝艾瑟尔湖一侧望去,那里风平浪静,只见一群白天鹅三三两两在水边啄食,远处一些野鸭在嬉戏。长堤外侧是茫茫的大海,水天一色,不时传来一阵阵潮水拍打堤坝的声音。谛听着潮声,我们感到在这巍然屹立的长堤面前,大海多象个柔顺的孩子,可是回想半个多世纪以前,它又曾是多么严酷无情!1916年,一场大风暴袭击北部地区,狂风裹挟着海水,吞噬了生命、财产和土地,灾后,一位名叫高尔奈利斯·勒利的工程师提出酝酿已久的“须德海工程计划”,荷兰政府批准了这项计划。锁海长堤就是这项计划的一部分。长堤工程自1927年动工,1932年5月完工。从此之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
勒利工程师的计划除了这座锁海长堤外,还包括在须德海内围海造田二十万五千公顷,建立五个围垦区。目前,其中四个已经建成,共造田十六万五千公顷。第五个围垦区已筑好围堤,但至今尚未排水。
那么,围海造出来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来到以勒利工程师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勒利斯塔德。它是四个已建成的围垦区之一——东弗雷沃朗德的首府。
东弗雷沃朗德围垦区位于艾瑟尔湖的东南面,它建于五十年代,现在已经与后来建造的南弗雷沃朗德围垦区连成一片,面积共达九万七千公顷,一条水道把两个垦区和陆地相隔,这个垦区成为一个巨大的人工岛。主人告诉我们说,这是根据陆上的地势而设计建设的。由于湖边的陆地是丘陵,围垦区与陆地有一水相隔,既可保持陆上的地下水位,又能防止雨季陆地上的流水直接冲向围垦区,此外,水道还可供航运和游乐之用。
我们顺着东、南弗雷沃朗德两个围垦区交界处的堤坝西行。堤坝两旁是一片片树林、草地和池塘。主人告诉我们说,这是按规划建造的自然区。荷兰很重视维护生态平衡。在东弗雷沃朗德,自然区占地面积是总面积的11%。过了自然区,汽车转向北行,渐渐进入农业区。这里的柏油路显得略微狭窄些,但都能通到农舍和田地,座落在路边的房屋相当稀疏,房前屋后的红花绿草相映成趣,显得恬静、美丽。田里种植的作物,土豆和甜菜占50%到60%,其次是小麦和油菜等,艾瑟尔湖的围垦区现每年种植一万公顷粮食作物和五千公顷油菜,粮食年产八万吨,其中三分之一是小麦。我们在往返的路上还经过了其它三个围垦区。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的是高度发达的农村,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幽静迷人的自然风景。要不是走近水边堤岸,发现堤外的水面高出堤内地面好几米,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底呢?
(待续)(附图片)
东埃斯考河口活动大坝工地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