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向苏联的美术家学习!——苏联宣传画、讽刺画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25
第5版()
专栏:

  向苏联的美术家学习!
——苏联宣传画、讽刺画观后感
钟惦棐
优秀的苏维埃画家们继承着列宾、苏黎柯夫等大师们的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着玛雅可夫斯基的战斗精神,在反对内外反动派及德国侵略,保卫神圣的苏维埃祖国的斗争中,在为实现斯大林战后五年计划及为全世界持久和平的斗争中,创作了许多卓越的宣传画和讽刺画。其中有二百八十四幅包括从罗斯塔窗到现代著名讽刺画家的许多原作,现在已经运到了中国。它们原被珍藏在苏联博物馆中或正在国内展览着,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应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的邀请,特派专家把这些作品护送到北京来,预备在不久的将来在首都举行展览会。可以预料,这个展览会将帮助中国的绘画创作向前推进一步。尤其是其中为我们平时所不易见的许多宣传画,对于加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绘画宣传工作,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这就是说,中国的美术家们,将从这次画展中吸收他们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通过这次画展,我们看见了什么呢?
第一,我们看见了画家们对于苏维埃祖国的深厚的爱,和他们的饱满的战斗情绪。画家伊凡诺夫的“饮第聂伯河水”(见插图),便是一张充满了对祖国无比热爱与富于抒情味的绘画。画上描写前进到第聂伯河边的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用钢盔舀起河水来喝。恬静的眼睛和轻触着钢盔的嘴唇,表现了忠诚的苏维埃儿女对于哺育了他们的祖国的稚子般的纯真感情。儒可夫的“殊死战”,是表现一个红军的机枪手在掩体后面射击敌人。在他身边的墙上,挂着一幅柯莱茨基的宣传画:“红军战士,救救我们!”(这幅画现在亦陈列在这次展览会中),它完满地表现了苏联红军明白自己是为谁而战。库克雷尼克赛的一幅标着“我们打仗打得棒,杀敌卖力气——苏沃罗夫的子孙,夏伯阳的子弟”的画中,在几个正在向敌人射击的苏联红军身后,衬着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人物的形象。这张画色彩朴素,结构简单。但它却深深地激发了苏联人民和红军士兵对于祖国英雄的崇敬,为保卫俄罗斯的光荣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在战后的宣传画中,我们看见了毕列坡尔斯基的“亲爱的祖国,收下吧,这是我们集体农庄的粮食”。画着一个集体农庄的妇女,喜悦地站在运输站上——站上堆满了他们收获的粮食。拉美罗夫的“人民的梦想实现了”,用的是儒可夫同样的画中有画的手法。近景画着一个祖父和他的孙儿安坐在轮船上,船窗外面可以看见江上其它火轮在航行着。而在祖父的背后,则贴着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张著名的描写俄罗斯贫困与落后的油画。抚今思昔,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便油然而生。所谓艺术思想的深刻性,便是由于艺术家善于捉住人们生活中的重大的变化(阶级的和社会的),并用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来表现它。把千万人内心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幸福,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只有这样,艺术才会激发起人们内心中所蕴藏的力量,而行动起来,去击溃那些敢于阻碍他们前进的敌人。
第二,我们看见了所谓宣传画的特质。宣传画要明确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该作什么,不该作什么。使人爱憎分明,思想明确。因而它也就在群众中起了直接的鼓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契力尼在卫国战争初期所作的一张大型的连续画。这张画的标题是:“希特勒要什么?”下面分做五幅:“(1)要把粮食从人民那里夺过来;(2)要把工厂还给资本家;(3)要在土地上摆满棺柩;(4)要把自由的人变成奴隶。”而最后一幅较大的画,他题作:“每一次打击得到三次打击!焚毁一次还他十次!得到——刺刀、火和子弹;得到——法西斯主义(死亡)的结局。”这对于那些公然敢于闯进苏维埃国土来的希特勒匪帮,该是多么明白的揭露。在战后的画中,我们看到画家们除描写像“我们守住了列宁格勒,我们要恢复它!”(谢夫洛夫)这样的题材以外,他们更具体地画了“把书报杂志送到乡村去”(普拉夫金娜);“榨乳妇要取得高度的榨乳量”(柴林斯基);“集体农庄庄员们繁殖火鸡!火鸡是最珍贵的家禽”等,这样具体号召人民为自己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从事社会主义劳动的绘画。所有这些画都画得很好。我只消举出一张毕列索夫斯基所作的“选举是全民的节日”,便可以看出画家对于他所描写的题材,是寄予多么丰富的热情。画上描写了一个苏联女公民,她幸福地踏着舞步,健壮而美丽的身姿和智慧的微笑,是多么富于生命力!对于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多么喜悦与珍视!我喜欢这张“选举是全民的节日”的宣传画,胜过喜欢拉费尔的“圣母子”和替善的“佛罗娜”。这并不是因为毕列索夫斯基在绘画的造诣上比拉费尔和替善有了更高的成就,而是因为这张画的内容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画中的主人和我们共同的呼吸着和生活着。透过她,我更看见了中国人民在前进中的身影,使我感到喜悦,感到幸福——今天的和明天的幸福。
第三,我们看出从群众的内容,群众的感情,所表现在这些画中的群众的形式,真正的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结合;这种结合,表现了画家对人民的责任心和作品本身的严肃性。前面我列举出的许多画,均具有这种特色,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提及的是卡希也夫的“繁殖细毛种的绵羊”。这种画风,极近乎标本画;画家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种新的羊种,作为标本来在人民中推广,所以它并没有在艺术上使人感到逊色。舒平娜的“当集体农庄里有了好的托儿所的时候,母亲安心,孩子也幸福”,是一张无论在色彩与构图上都极其近似中国“月份牌”画风的宣传画。毕列索夫斯基的“集体农民们繁殖鲤鱼”,是一张极其工细的近乎照像似的宣传画,而他的另一幅“将米邱林的科学带到集体农庄的果园中”,则竟是一幅彩色照像。那具有真实感觉的果树和新的苹果品种,使集体农民们不致认为这是由于艺术家的臆造。
在这方面,中国的画家们如果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地发挥各种造型艺术的性能上,无疑是有极大好处的。我们有的人认定“单线平涂”能为群众接受(这是对的);却忽略了精工细抹的“月份牌”亦同样能为群众接受。苏联的宣传画告诉我们:对于我们首要的事情不是画风,而是他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因而我们今天不是向“月份牌”以及旧的年画家们争执画风的改造,而是题材和内容的改造。只有立脚在后面这一点上,才能逐步地适当地改造画风。事实证明,中国的“月份牌”及其他的旧年画家们,已经开始表现了新的题材,而且有些也画得很好。
其次,关于讽刺画的部分,这门艺术和它的作者们,对于我们说来也比较的不算陌生。
苏联讽刺画的特点,在于它对当前的国际政治有着深刻明晰的理解,因之它能够“一针见血”地揭露最本质的东西;同时它善于抓取群众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因之它生动活泼,易于理解。我们看甘夫的“美国国务院找合作者”中充满了喜剧式的描写:这些大员们正在从历史的垃圾箱中搜寻各种各样的反动派,使之复活,然后送进国务院的大楼;叶菲莫夫的“投票机器”,把那些视亿万人生命为儿戏的人,作了恰到好处的讽刺;格里文科一张描写“叛徒铁托”的画,在铁托的像下站着当年曾经出卖过耶稣的犹大,犹大向观众们说:“人们都说我是犹大,请你们看看究竟谁是犹大吧!?”库克列尼克塞的“战争的鼠疫来了”,描写那散布鼠疫的蒙哥马利,正偷偷摸摸地爬上挪威国土。这位当年在欧洲曾经享有微名的“将军”,今天却正受着白宫的驱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干着罪恶的勾当。
因之我觉得这画展中无论是宣传画和讽刺画,它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并给我们一种力量,乃是由于画家们那种雄伟的政治气魄,对于人类和平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于苏维埃祖国衷心的挚爱,以及纯熟地经过千锤百炼的技巧,使一个普通的观众或者和他们同道的画家,不能不为之折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