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在“三角洲工程”工地上——荷兰水利工程参观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14
第7版()
专栏:荷兰通讯

在“三角洲工程”工地上
——荷兰水利工程参观记之二
本报记者 林军 《光明日报》记者 李国庆
从西北部转向西南部,荷兰水利工程中著名的“三角洲工程”使我们更为惊叹不止。
兴建这项工程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荷兰的一次大水灾。当时,西北地区因已筑起锁海长堤而幸免于难,但西南部三角洲地区却深受其害:暴风掀起的巨浪将堤岸冲开了六十六处缺口,二十万公顷的土地被淹没,一千八百五十人丧生……。灾后,要求加强西南地区的防水设施的呼声日高,“三角洲工程计划”因此而诞生。工程从1954年开始设计,1956年动工,至今大部分已经竣工,只有东埃斯考河口的活动大坝尚在施工中。
三角洲地区对于荷兰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人口稠密,地势很低,莱茵河、马斯河、埃斯考河都经此流入北海,形成了包括著名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比利时)等港湾在内的六个河口。六个河口的防水工程,是兼顾抗灾、航运、渔业生产、淡水贮蓄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需要进行综合设计的。最北和最南的两个河口是两大港口的港湾,不能筑坝拦海而只能加固堤岸。鹿特丹港往南的三处小河口,则修筑拦海坝,并在河口内筑第二道坝。东埃斯考河口是六个河口中最大的一个。这里是渔业和海水养殖区,因而决定在此建造活动大坝。
在工程指挥部新闻处长科奈普肯斯工程师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大坝工程参观。东埃斯考河口相当开阔,河口两岸相距达九公里。1968年大坝工程开始后,为了施工方便,人们先用挖泥船从远处海底挖来大量泥沙,在河口中间造起了三个高出海面六米的人工岛。1973年底又在其中两个岛之间筑了一段五公里长的堤坝。其余三段目前正在建造活动大坝。这三段大坝长三公里,共有坝墩六十五个,在坝墩之间将安装六十二个钢板活动闸门。平时闸门大开,让海水自由流动,只有在海上发生风暴时,才关闭闸门。在我们参观的这段工地上,十六个坝墩都已安放就位。在庞大的坝墩上,人显得格外的小。
坝墩不仅要承受闸门、桥面和上下横梁等全部基础设施的重量,而且还要经得住狂风恶浪的袭击。主人向我们介绍说,这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坝墩,每个高三十至三十八米,底部长五十米、宽二十五米,最大重量可达一万八千吨。当我们想到三百多米高的巴黎铁塔也不过重九千吨时,实在惊讶不已。
“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放到海底去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主人带我们来到了附近的“建筑井”。这是制造坝墩、横梁等预制构件的工地,因它是用围海造田的方法建成的,地面低于海面十五米多,所以被称为“井”。“井”的面积共一百公顷,用围堤分为四块,当其中一块工地上的坝墩建造完毕时,就打开外边围堤,引进海水,并用特制的起重船将坝墩运至大坝工地安放。搬动一万八千吨钢筋混凝土已非易事,要把它准确地放到三十米深的海底,而且误差不能超过三十厘米,就更加困难了。安放工作开始前,首先要整治海底地基。由于这里的海底都是细沙,必须先用一种专门的打夯船把海底地基砸紧打实、平整好,并铺上用沙砾、石块制成的“垫子”,以保护地基;坝墩放下后,还要用灌浆材料把孔隙填满,并在墩基周围压上几层每块重达数吨的石块,以保证坝墩安全稳定。在安放过程中,不但要随时观察水下情况,而且还须密切注意气候变化等现象。专为工程设立的水文气象中心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和国际气象通讯网相联,负责处理来自北海十个测试站的各种数据,每分钟都发布气象预报。为免受海潮影响,安放工作只能在每天仅有的两小时平潮时间内进行,这两小时的工作就格外紧张。整个安放工作是由电子设备操作的,至今已安放的坝墩,实际误差都在五厘米以下。
当我们从一个人工岛码头登上起重船顶层,向两侧大坝工地眺望时,看到几十个坝墩整齐而雄伟地矗立在海面上,一个个自豪地昂着头,准备迎接大海的挑战。 (待续)(附图片)
图为“建筑井”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