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关于棉花增产答读者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26
第3版()
专栏:信箱

  关于棉花增产答读者问
问: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标准到底怎样?去年听说有个劳动模范要计划每亩出产一千斤,结果报上发表的又以六百多斤为最高纪录;同时又说平均产量每亩只有七、八十斤,相差何以有这么大?另外听说苏联每亩能产一千多斤。但究竟能产多少?请答复。
答:棉花单位面积的产额,由于植棉的技术相当复杂,需要的工本较多,病虫灾害等也还不能很好地完全克服,因之,在各种不同的耕作条件下,生产量的出入是很大的。在我国目前的植棉基础上,种得坏的每亩只收一、二十斤甚至几斤籽棉,种得好的有收籽棉三百斤以上的,一般的约可收籽棉几十斤到一百多斤;每亩产到四、五百斤籽棉的,现在还是很少数,至于产六百斤以上更成为个别的现象。因此,把一个地区种的好的坏的平均起来,每亩就只有七、八十斤籽棉的样子,合皮棉二十几斤(三斤籽棉合一斤皮棉)。去年曾有劳动模范定出每亩产一千斤的计划,但没有实现。苏联的生产条件已高度发展,在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进步的植棉技术下,据报告已创造出每亩最高产到一九○○斤籽棉的纪录,这当然还不是一般的标准。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棉花增加单位面积产额的广阔的前途,也说明我国现在棉田产额的水平还非常低,是需要而且可能努力争取提高的。
问:全国各地互助组纷纷提出棉花增产的竞赛,要促进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究竟有些什么最重要而具体的条件?假若过分耗费工本,以致成本加重,又是否与实际要求相符?
答:增进棉花单位面积产额,有些什么是最重要而具体的条件?这要根据各地棉花栽培上实际存在的问题,从总结群众的经验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决定各地区切要而适当的措施;在现有耕作基础上,逐步改进提高。一般说来,改良棉种、兴修水利、多施肥料、提高耕作技术、防治病虫害,都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额的重要办法,但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具体掌握实施。如有灌溉的棉田,可比旱地增收五成到一倍以上;换用良种也可增产百分之十到五十以上;增施适当的肥料、充分培养地力,提高栽培技术,彻底防治病虫害,更是争取高度丰产所必要的条件。棉花是经济作物,价值很高,多收一斤皮棉就合到八、九斤粮食,只要采用的增产措施是合理的,不是浪费的,多花工本是一定能得到相当的代价的。去年河北省有些创造高产量的典型,曾具体算过账,都证明了这一点。
问:年来各地实施的棉粮比价与棉花预购合同办法,十分成功。听说苏联也有棉花预购合同的制度,不知道具体情况怎样?它的发展方向又如何?
答:目前苏联农业是计划性的生产,棉花不仅在收购上全部执行合同制度,即自生产开始,直至收获为止的整个生产过程,国家收购部门与集体农庄,也完全实行合同办法。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管理等各种措施,都在合同内详细订有一定标准,生育期间并订有一定的检查制度。根据各次的检查结果及棉花估计产量,保证经由合作社适时配售给农民适量的粮食、日用工业品及肥料等物资或贷款。据苏联专家卢森科报告:“在合同内记明棉花播种深度为四——六公分,并应按各地条件每公顷应保持一定株数的密度。施用追肥期不得晚于七月二十日,由七月二十日——八月五日实行摘心整枝等工作,并为便利机器收获起见,在九月二十日前要施行打叶。并规定在生育期间分期检查,按照缴付棉花计划分期配售物资及贷款。”此外合同内并定有超额产量的累进奖励办法:“集体农庄,如每公顷在原生产基数上超额生产棉花六——一○公担者,超额部分按百分之一百五十计价收购;超产一○——一五公担者,超额部分按百分之二百计价。”在收获有保障、超产有奖励的双重刺激下,新纪录的产额不断出现,一般的也逐步提高。如此不但使全国棉花生产具有准确的计划性,保证了工业原料的供应,更重要的促进了棉花单位面积的增产。同时给予我们的棉花预购合同制度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