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航天伟业尽人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0
第4版()
专栏:

航天伟业尽人杰
神剑飞长空,卫星遨苍穹。
我国的运载火箭和各类卫星的发射成功,大壮国威,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最近,在航天工业部召开的劳模大会上,记者访问了那些为祖国赢得空间席位的人。
为了争得一席之地
梁守槃,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老一代的航天专家。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之功。
梁守槃是在严酷的历史中奋起的。他在三十年代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后,看到旧中国受到列强凌辱,曾立志“科学救国”。他和同伴们雄心勃勃地设计了飞机发动机图纸,可是无人问津,壮志未酬。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刚要起步,就遭到意外的打击。1960年,原来援助我们制造火箭的国家撕毁了协议,撤走了专家。以为这样,就可扼杀中国的航天事业。当时,参与火箭研制工作的梁守槃感到气愤。他想,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火箭。造现代火箭,炎黄子孙岂能落后。梁守槃憋足一股劲,下定决心:“别人有的,我们要搞出来,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把火箭推上天,需要用燃料作动力。外国专家在的时候,梁守槃提出采用我国能生产的、推力更大的燃料,可是外国专家说这种燃料有剧毒,不让用,坚持要用从外国进口的通用燃料。专家撤走了,还能让别人卡脖子吗?这期间,中央负责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同志把二十几位火箭专家请到中南海。名义上,聂帅是请他们吃饭,席间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话。然而,从他那期待的目光,从那紧紧握手传送的热流中,梁守槃体察到中央领导对他们寄予多大的期望!
梁守槃决心要用科学降龙伏虎。他找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请专家测定那种我国自产燃料毒性的程度。他亲自提出各种试验方案,并深入实验室、地面试验站参加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防毒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乳白色的火箭昂首指空,只听轰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火箭喷着浓烟烈火,扶摇直上,飞向远方。聂帅目睹我国自制的火箭用自己的燃料发射成功了,兴奋地向专家们说:很好!感谢你们为祖国争了气。
这确实是可歌可贺的。正因为有了这种燃料,我们的神剑越来越神,飞得越来越远。
这些年来,梁守槃一直在为祖国研制种种类型的火箭煞费心思,兢兢业业,不屈不挠地工作着,战斗着。他用科学的“望远镜”订规划、绘蓝图,以求实精神抓落实、搞试验。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上。那里有技术难题,他就到那里去。野外作业,他与同志们一同到第一线,处理技术问题。一次,发射某型号火箭,没有击中目标,飞走了。梁守槃走近发射架,在发射架上比一比,量一量,他回到研究所,根据测得的数据和理论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果断组织力量突破,改进了发射系统。火箭一点火,就长了眼睛似的直刺远方的目标。
现在,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的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我国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我国用巨型三级运载火箭,把通信卫星推上了太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千千万万国防科技人员在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结果,这里面也包括着梁守槃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女专家的心愿
在劳模会上,我们见到从工人成长起来的女专家王之任。抗日战争时期,她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兵工厂为前线造枪弹、制炸药。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解放后,党送她出国留学。她成了航天工业中的一位佼佼者。在研制同步卫星的运载火箭时,她担负着副总设计师的工作。
这是一种新型的火箭发动机。据悉,在世界上还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造就。在研制过程中,拦路虎接二连三地闯出来作祟。多年来,王之任在科学崎岖的道路上不断地攀登,锤炼了斩关夺隘的性格。一部发动机,包藏着多少奥秘?纰漏出在哪里?她那犀利的眼光,象公安侦察员一样严厉地搜索着一个个“怀疑对象”,抓住蛛丝马迹,跟踪追击。那些日子,她没白没黑地探索,和所长一道研究了一个个措施,采取了一项项方案,进行“综合治理”,直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才罢休。当工程进行到节骨眼上的时候,她累得肝区隐隐作痛,医生担心引起病变,要她全休。
此刻,她脑海里浮现出办兵工厂时的情景,那条件多艰苦,在缸里、盆里拌硫酸、硝酸,没有防毒面具,呛得人一天下来就吐血。由于设备简陋,还发生过爆炸事故,有的姐妹牺牲了,她们掉了许多泪,但谁也不畏惧,没有后退的。她想:在这关键时刻,决不能躺下。待病情稍有好转,她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发射基地。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王之任倾注了全部青春和力量。她家的经济收入并不拮据,可是,由于整日价为工作奔忙,家务事无暇照料,日常的饮食常常简单到不是馒头就是面条,孩子小时候因此得了软骨病。至于带孩子逛公园,那更是稀罕。现在,孩子大了,有时还埋怨:“妈,你就知道忙,连场电影也没带我们看过。”她苦涩地笑笑,她何尝不想多给孩子一些母爱呢。可是,一桩任务接一桩任务,一场攻关接一场攻关,忙得她近年来几乎星期天、节假日都没有安安生生地歇过。也许,有人认为她算不了一位“好妈妈”,但是,当祖国的同步卫星射入轨道的时候,当新疆、西藏的各族人民收看到首都的直播电视时,你可知道这位女专家付诸了多少劳动!
“活着的罗健夫”
在劳模会上,有人指着光荣榜上的一个名字——安庆芳说:他,可以说是为航天事业豁着命干的。
二十年前,这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在施展身手的当儿,染上严重的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并发症,酿成大出血。人体内总共有四千多毫升血液,他一下子就吐出了一千多毫升。根据他的病情,医生决定,必须对他五叶肺的三叶病肺彻底切除。这样做,病愈后虽不能工作,但后遗症小,生活尚能自理。安庆芳一听不能工作,他坚决要求多保留一些,即使留下后遗症,个人的痛苦比起航天事业的需要,这又算得了什么!在他一再的坚持下,带病的肺叶多留下了半叶。最后,医生“判决”:终生只能半日工作。
安庆芳从事的是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的设计工作。如果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那涡轮泵就是通往心脏的大动脉。各种发动机的“动脉”千差万别。安庆芳在患病前进行课题研究、理论推导已卓有成效,上级给他记了功。十年磨剑方初试,他怎能心安理得地遵从“判决”呢!初愈后,他就违背了医生的嘱咐,整日挥戈上阵。
可是由于手术时多给他保留半叶病肺,留下了隐患,常常胸闷、气短,工作一劳累就常常咯血。好男儿志在事业,哪管个人安危!为了发动机“心脏血管”的畅通,他拚上了。有一段,他们同时进行几项课题试验,安庆芳是研究室的负责人,他放心不下,每天都在试验场跟班干。同事和工人们见他抱病工作,心疼地劝他回去,这个车间好不容易把他劝走了,他又来到了另一个车间,总是熬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又骑自行车上班了。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安庆芳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主持下,涡轮泵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种又一种体积小、重量轻、转速快的涡轮泵诞生了,获得了全国科技成果奖。
安庆芳,被人们誉为“活着的罗健夫”!
新华社记者 易俭如
本报通讯员 孙民强
本报记者 曾祥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