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白云新事——再访广州白云山制药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2
第2版()
专栏:

白云新事
——再访广州白云山制药厂
本报记者 黄幸群
今年春天,我曾经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采访。那里的干部在五年前就很注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起用人才,厂子办得很兴旺,于是写了篇《用人三招》。最近,我有机会再次跨进这家工厂,半年来,这里又出了不少新鲜事。
承包广州市足球队
今年国庆前,白云山制药厂和广州市体委达成协议:原来由广州市体委管辖的广州足球队,今后除了在技术业务方面仍然由市体委负责指导外,经济上由白云山制药厂承包。药厂每月付给每个运动员工资、营养补贴和奖金。
在国内,由一个企业承包一个级别较高的运动队,白云山制药厂是第一家。有人不解地问,一个企业花这么大价钱图啥?
原来,他们是这样考虑的:
经过十二年的奋斗,白云山制药厂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生产一种药品的小厂发展为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利润近二千万元的企业,经济效益在全国农垦系统工厂中名列前茅。他们有能力多为社会服务,为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出点力。
当然,白云山的干部是深谙生意经的。从工厂经营的角度看,这又是一种新的扩大影响的手段。他们认为,企业经济实力雄厚才能保持并提高信誉,信誉好人家对你就有信心,而这种信心又常常影响产品的销路。因此,他们决定从每年的广告等费用中抽出一部分钱来办这件事。让更多的人知道药厂的名字、药厂的经济力量。这不是效果更好、影响更大的广告吗?
建设一系列卫星厂
除了抓好药厂本身的生产外,今年,白云山制药厂还建设了一批卫星厂。他们为这些厂提供资金,选派干部。这批卫星厂中的兽药厂、护肤用品厂、电子医疗器械厂已经投入生产。
制药厂花钱、花人力去开办与主要产品联系不大的厂子,似乎不好理解,然而,他们有自己的考虑。
厂党总支书记告诉记者:从药厂多年生产看,不少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饱和甚至被淘汰。一个企业,要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除了改良品种、试制新产品外,打破现有行业界限,发展不同产品是条出路。这样做,既满足社会需要,也可以确保一旦某些产品出现滞销、饱和时,也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另一方面,就人而言,白云山制药厂已经培养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事业心的骨干,办卫星厂为更多人才提供了新的活动舞台。你想干一番事业吗?好,到“卫星厂”去当厂长、任经理,有十八般武艺你就使出来。
和许许多多企业相比,白云山制药厂是年轻的。这家厂的领导不但看到工厂的今天,还想到下一步、下两步的发展;不但想到生产和经营,还想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他们眼光看得远,思路很宽阔。这家工厂远离市区,论条件不如国营单位,但却吸引了不少有志、有识之士,从这里是可以找到“秘诀”的。
发行股票六百二十万元
这些年,白云山制药厂攒下了家底,算得上个小富翁了。可是他们还希望办更多的事,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而这几年工人收入增加了,人人手上都捏着一些闲散钱,也希望帮助工厂发展得更快。经过一番酝酿,他们决定成立发展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开宗明义就是筹集闲散资金,扩大企业再生产,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基金会从8月28日开始发行股票,每股一百元。结果不到一星期,私股部分四百六十万元就全部被认购了。再加上药厂本身出一百六十万元作公股,很快就筹集了六百二十万元。根据理事会的决定,这笔款项就用于发展护肤用品厂等四家卫星厂。
在职工中发行股票,企业经营得越好,职工收益就越高,职工自然更加关心企业,把厂子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如今,不论是当年由白云山农场转下来的老知青,还是新近从外地、外单位调进的新职工,都为自己成为“白云山人”而骄傲。
发生在白云山制药厂的新鲜事还有很多。记者耳闻目睹,感到工厂的领导者身上充满了进取的精神、开拓的精神。虽然他们的实践大都带有探索的成分,他们的具体做法别的企业也不必一一仿效,但要使企业充满活力,除了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企业领导人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不也是十分重要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