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简政放权 搞活科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3
第3版()
专栏:议大事 谈本行

简政放权 搞活科研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 吴仲华
科学技术来源于生产,也应服务于生产。科学技术只有面向经济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了贯彻党的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两年前,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与有关工厂成立了中华燃气轮机研究与发展公司,使科研与生产结合,共同开发以燃气轮为主体的电热并供、联合循环等梯级利用能源新装置,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不适应面向经济的要求。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管得过多,研究所缺少自主权,缺乏活力,不能充分发挥积极为国民建设服务的潜力。现在大家都说成立公司这类科研与生产联合体这种企业性组织十分必要了,但是科学院内一个研究所要成立这样的组织仍然没有自主权,还得由院有关部门批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就有了依靠科学技术的自主权,同时要求科学技术也要有面向经济的自主权才行。为了做到这一点,科研工作需要简政放权,使科研有利于同生产相结合。例如,科学院院部对于各研究所的管理是否可以主要放在国家科研方针政策的贯彻、方向任务的审定、工作成就的评议等方面,而对许多具体工作则在国家经济、财务等规定的范围内,可放手让研究所去做,不宜过多地干预。同样,研究所的管理也要简政放权,研究工作的管理可以下放到课题组,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科研项目通过学术委员会审议,所领导对人员、经费、条件等方面作出决定后,课题组长就有权具体利用这些条件做好工作。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作用,生气勃勃地进行工作。这样,所内的工作就会出现面向经济,讲效率,出成果,出人才的新局面。当然,一个研究所的改革还是小范围的,我们希望整个科研管理都活起来,要大胆地向有利于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方向迈出较大的步伐,以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