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3
第5版()
专栏:书评

《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评介
映光
王琢著《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中国式经济体制作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中国式经济体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二是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者强调,在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一定要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相统一,只有放手发展城乡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
作者认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把我国原来那种属于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及其体制,改革为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及其体制。为达此目标,要从战略上研究解决体制改革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城市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因此,就要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问题。政企职责不分是产品生产计划经济及其体制的主要标志,企业分别隶属于中央主管部门或地方各级的主管部门,由此产生了部门、地区、城乡对企业横向联系的分割。这是形成封锁和垄断,排斥竞争,加剧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倾向,阻碍全社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根源。因此,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就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企职责分开才能实行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及其体制。税制改革是政企职责分开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实行了税制改革并不等于解决了政企职责分开的一切问题。
第二,只有实行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才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责分开。计划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但是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必须改革。要使企业具有组织本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改变企业生产任务靠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原材料靠上级主管部门分配、产品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拨或统销的状况。国家计划机关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控制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从价值形式上和实物形式上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标志。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对于指令性计划,也要加强指令性的价值指标,减少指令性实物指标,重点控制价值平衡。根据价值平衡相应组织产品平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不论是生产的需要还是生活的需要,都表现为市场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不可能离开市场需求而盲目进行。宏观计划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从总体上协调市场供需关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不需要也不可能直接指挥一个个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增强企业的活力,客观上要求企业享有安排供、产、销的自主权;同时,国家要从宏观上为协调企业的供、产、销创造外部条件。这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根据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全国各地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怎样组织起来,怎样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经济监督体系,怎样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及怎样以城市为中心合理发挥经济区的作用,等等,都是中国式经济体制总体结构设计中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作了回答。
这本书对我国正在进行并且不断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新的探讨,有很多好的见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实践在发展,作者也在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