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民族艺术的一颗明珠——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访华演出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3
第6版()
专栏:

民族艺术的一颗明珠
——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访华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 周象光 丁一薇
“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挑,
看他鼻孔朝天,永远也挑不着……
请你去问杜鹃,它会叫你知道,
只有头脑清醒,才算真正富有。”
这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波兰民歌《小杜鹃》的歌词。几天来,这首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波兰民歌优美的旋律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大厅里一再回荡。这是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继1953和1960年两次访华演出之后,在团长米拉·齐明斯卡—塞格廷斯卡率领下的第三次访华演出。这个被誉为“东欧之花”的波兰民间歌舞团早已蜚声世界艺坛。它在挖掘和发扬波兰民间歌舞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注目。
玛佐夫舍歌舞团是波兰著名的作曲家、卓越的民间音乐鉴赏家塔德乌什·塞格廷斯基和他的妻子、舞台艺术多面手米拉·齐明斯卡—塞格廷斯卡于1948年创建的。他们酷爱波兰民间音乐和舞蹈,早年就立志要把民间艺术,包括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经过整理、提炼和加工,搬上艺术舞台。为此,他们的足迹踏遍波兰中部玛佐夫舍地区的乡村,收集各地民间歌舞素材和民族服装,并从五千多名能歌善舞的农村青年中选拔了第一批演员。经过两年多的培训和准备,玛佐夫舍歌舞团在1951年举行了首场演出,立即轰动全国。对于历史上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一向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波兰民族,玛佐夫舍歌舞团的演出更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而深为波兰人民所喜爱。
1955年,玛佐夫舍歌舞团创始人之—塞格廷斯基不幸去世。临终前他叮嘱爱人说:“米拉,你可要好好关心歌舞团啊!”简短的一句话,蕴含着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米拉没有辜负丈夫的嘱托,将近三十年来,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来培育玛佐夫舍这朵艳丽芬芳的民族艺术之花。如今,玛佐夫舍歌舞团已发展成为波兰民间歌舞艺术的一块鲜花盛开的园地。
谈到玛佐夫舍歌舞团不断成长、前进的过程时,米拉团长对记者说:“二十多年来,玛佐夫舍歌舞团就好象一棵大树,年年开花,也年年落叶,由于我们对演员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现在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四岁),每年都把有才华的超龄演员推荐给其它艺术团体,其中好几个人担任了别的艺术团体的领导或艺术院校的教授。”当然,也有不少很有才华的演员被留下来担任本团的骨干。波兰著名的舞蹈大师、现任编导维托德·萨帕瓦就是其中的一个。二十七年来他为玛佐夫舍歌舞团编排了四十多个节目。此次访华带来的节目中,大部分都是由他编排的。他对访华期间随团学习波兰民间舞蹈的中国演员怀有极大的热情。当记者来到排练场地时,就看到他不顾波兰演员演出前的紧张排练,在幕后一块空地上边唱边用手击节,专心致志地指导中国演员练舞。歌舞团副团长乌依契克说:“文化交流意味着发展友谊,通过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可以在艺术上相互学习。”
是的,友谊能赋予艺术以更巨大的感染力。歌舞团才华出众的老演员、男高音歌唱家约派克不懂中文,可是他用中文演唱的中国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吐字清晰,博得观众的热情喝彩,使观众情不自禁地随着歌曲的旋律报以有节奏的掌声,最后把全场情绪推向高潮。
玛佐夫舍歌舞团二十多年来十分珍惜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团长米拉说,即使在我们的友好往来一度间断的年代里,我也时刻想念着中国。为了永远纪念玛佐夫舍歌舞团前两次访华演出,他们不仅珍重地保存着当年有关的报道和纪念品,还特意在歌舞团的庭院里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1953,1960—中国”几个字。团长说:“这次回国后,我们还要在石碑上添刻‘1984’的标记。”在采访中记者深为歌舞团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所感动。
我们想,玛佐夫舍歌舞团三次访华演出所传达给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无疑也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成为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友谊之碑。(附图片)
玛佐夫舍歌舞团演出的沙莫士韦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