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青丝恨》新颖别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4
第8版()
专栏:剧评

《青丝恨》新颖别致
杨毓珉 胡金兆
上海京剧院来京演出的新戏《青丝恨》,是由京剧老演员李玉茹改编创作的。由于作者熟悉舞台,深谙个中三昧,又亲任艺术指导,把戏处理得有声有色,可谓出手不凡。这个戏受到《戏剧报》和《戏剧论丛》的推荐,不是偶然的。
《青》剧取材于王魁负桂英的故事,却又作了重新处理,四幕戏干干净净。一开场,王魁被恶徒从妓院赶出、毒打,桂英追来,劝其赴考。二人海神庙盟誓,着力渲染了彼此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桂英善良、美好的心灵,而她的爱情命运也就更扣人心弦。下一幕“绝情”跌宕多姿:王魁入京渺无音讯,恶人柴品三与鸨儿密谋将桂英卖予钱衙内,桂英坚守誓言,宁死不屈。山穷水尽之际,王福突至,报知王魁得中状元,桂英欣喜拆读来书,谁知竟是一纸休书,这场戏写得饱满酣畅,由悲而喜,由喜而悲,曲折多变,大起大落。
“告庙”和“噩梦”为高潮,作者摆脱传统窠臼,强调在极度刺激下的心理幻觉。“告庙”中,桂英哭诉无门,精神错乱,幻觉中海神、判官、小鬼却活动起来,他们也象人间官吏一样,畏权怕势,不敢主持公道。桂英由悲伤到愤怒,终于对海神绝望了,于是讽刺、奚落、挖苦就是自然发展,而剧情也向前推进了。“噩梦”中,王魁得知桂英自尽,心中矛盾,借酒浇愁,朦胧中见桂英找来相府,为维护自身,竟一剑刺向桂英,这一剑更揭示了王魁的残忍和卑劣;桂英忍无可忍,遂以青丝勒死王魁……醒来竟是南柯一梦,王魁依然是状元公、相府婿。在那样的年代,敫桂英只能是牺牲者,不可能得到胜利的结局。然而敫、王头脑中都有鬼神思想,在强度刺激下,产生某些鬼神色彩的心理幻觉是正常的、可信的。作者据此进行了充分的开掘和描写,又划清了与迷信的界限,用笔辛辣,深沉有力。
对传统剧目整理和改编是两回事。整理只能清除毒素,删汰冗散;改编却是创造性地重写,对原作给予脱胎换骨的改造。《青丝恨》当属改编的成功之作。
这出戏,导演极见功力,确实发挥了演出组织者、解释者的作用,舞台构思、调度巧妙,而且充分运用京剧唱、做、念、舞和时空变换自由的手段,并借鉴了兄弟剧种许多长处,使演出有声有色。“告庙”中,海神的变脸以及椅子功都很出色。至于判官、小鬼也都从《钟馗嫁妹》中撷取了不少精彩身段,化为人物自身的行动。全剧不用二道幕,景物自然转换。海神庙盟誓时,桂英、王魁一转身,灯光变暗,景物推出,判官、小鬼暗上作塑像状,变化巧妙自如。“告庙”也有类似的处理。这样,扩大了表演区,充分运用了戏剧假定性,观众是信服的。海神、判官、小鬼与桂英配合,做出种种画面优美的舞蹈造型,桂英的责问苍天、怒斥神灵的悲壮苍凉的大段反二黄唱腔,再辅以滔滔海声、翻滚乌云,以及来自幕后的“画外音”,动人心魄。
一台演员都很整齐,特别是几位剧坛宿将,众星捧月地扶掖着二十三岁的李占华,使之出色地完成了敫桂英的角色创造。这不仅在艺术上开创了新风尚,更在戏德上展示了新精神。
戏也有不足,例如“告庙”中,桂英的大段抒情念白似嫌过长,与前后的戏曲手法不够协调,不如歌唱来得酣畅淋漓、动人心弦。正所谓吟咏之不足则讴歌之,这是我国戏曲特有的魅力。另外,王魁的性格,似乎前后判若两人,变化得不够自然。(附图片)
《青丝恨》剧照(李占华饰敫桂英、汪正华饰王魁) 吴 钢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