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在舞台下——访舞蹈服装设计师李克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4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在舞台下
——访舞蹈服装设计师李克瑜
本报记者 张世英
在第四届大阪芭蕾舞比赛中,当中国年轻的演员张卫强、唐敏一出场,他们所穿的具有彝族民族特色的服装立即吸引了各国舞蹈家和日本观众。那样式新颖、色彩明亮,有民族特点的服装,为他们高超的技巧、优美的舞姿生色不少。为此,它的服装设计者李克瑜,一举获得了这项比赛中唯一的服装设计奖。
李克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来在北京舞蹈学校作美术教师。1958年我国演出第一个芭蕾舞剧《天鹅湖》,请不到服装设计人员,任务就落在了她这个学美术,不懂服装设计的二十多岁的姑娘身上了。开始李克瑜感到困难重重,可是当她和舞剧、舞蹈接触以后,才认识到服装对于剧情烘托,增加舞台色彩的重要性。再好的舞剧,再优秀的舞蹈演员,没有和作品内容协调的服装也会逊色。从此,她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二十多年来,为《天鹅湖》、《海侠》、《鱼美人》、《红色娘子军》、舞蹈《春江花月夜》等几十个舞剧、舞蹈,设计了上千件的舞蹈服,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单从这次获奖的服装就可以看出,她是怎样花费心血的。
彝族人民生活中的衣服多用黑色,舞台上用过紫红色。李克瑜感到它们都太暗,与表现青年男女欢乐愉快的《泉》内容不相符合。怎样使色彩既浓重又明快呢?她脑子里象过“电影”似的,把一个又一个颜色考虑以后认为都不理想。一天,她在服装工厂偶然看到紫色的丝绒,一下子就相中了它。可是又配哪些颜色协调?经过颠来倒去地仔细推敲,李克瑜决定以紫色为基调作男女主角的上衣,再配上浅蓝、粉红、白色。男女服装的颜色相同,但部位不一致,互相衬托。
搞舞蹈服装设计不能“纸上谈兵”,颜色配好以后,在用料上也要反复比较、斟酌。上衣紧身绒布厚实,适合芭蕾舞使用,双绉做腰部,乔其纱做裙子透明又飘动,有芭蕾舞特点。裙摆按照生活习惯应当有好几道宽的滚边,照原样料子重,乔其纱受不住,用别的料子,效果不好,而且不宜于演员跳动。怎么突出彝族服装的特点,而又适宜芭蕾舞又飘又轻的需要呢?最后李克瑜和染色师傅一起研究,用染色的办法,使它有粉、蓝、紫几种颜色不同的变化,终于产生了多层次的滚边效果。
设计一套衣服,李克瑜经常是几易其稿;一个舞剧要画正式的设计图百来张,至于草稿更是难以计算。这只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大量的工作是跑商店选料,在染房看染色,去服装工厂监制等等琐碎而又不可少的工作。
她,从青年到中年,直至今日,就是这样默默地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舞蹈艺术的土地上。(附图片)
身穿李克瑜设计的服装的芭蕾舞演员张卫强(男)和唐敏(女)。
杨亚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