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向着高效益高收入奋进——农村专业户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6
第2版()
专栏:

向着高效益高收入奋进
——农村专业户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吴长生
初雪,使天气骤然转寒,京郊回龙观饭店里却春意盎然,参加农村专业户座谈会的三百多农民,沉浸在经验和信息的热流之中。
或许是因为会议的目的明确:交流经验、沟通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参加会议的又都是有识有胆的能工巧匠,所以会开得活泼、紧凑。饭桌旁、酒吧间里、休息厅中,随处能看到热烈交谈的情景,卧室里也总有访贤取经的人相聚。这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能人”,很懂得时间的价值,连开会也讲究效率,让人感到一股非常强烈的奋进气息。
晚霞带来一股新风
黄晚霞,这位刚满二十岁,来自鱼米之乡——安徽巢湖市的年轻姑娘,成了会上的新闻人物。去年,她还是一个养鸡小户,年收入不过三千多元。如今,她已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种鸡场的经营者了。她的晚霞种鸡场,下设三个分场,饲养着一万多只良种鸡,还附设一座年产百万斤的全价饲料厂。一年多时间,共向市场提供雏鸡十万只、肉鸡一万多只,获纯利一万多元。明年,鸡场的生产规模和收益都将大幅度增长,除生产二十五万只雏鸡外,还将向市场提供大量分割鸡(将鸡肉、头脚、内脏分小袋包装冷冻的),计划产值五十万元。
我问一位身着西装的小伙子:“你对黄晚霞的发言哪些最感兴趣?”这位黑龙江省鸡西市的养鸡能手说:“最受启发的两点:一是她非常注意掌握信息;二是她善于联营,发挥自己技术、管理方面的专长,借助别人资金、设备方面的力量。象与外县联营的分场,就是利用了人家现成的空房嘛,光建场房这一项,就节约了多少时间和资金啊!”
小伙子的意见,有一定的代表性。黄晚霞之所以在会上受欢迎,会下总被人围着,主要是因为她在提高经营水平方面启示了人们,给人们心里吹来一股新风。
满贵对种粮满怀信心
一次吃午饭时,我身旁坐了一位长着落腮胡子的东北大汉,我问他是经营什么的?他说是种粮食的。我又问:“有人说如今种粮不行了,你怎么看?”他用筷子指着桌上的饭、菜,粗声粗气地说:“我就不相信人能不吃粮食、不吃肉,粮多了可以搞转化嘛!”
这位大汉叫杨满贵,是黑龙江省嫩江县的粮食生产专业户,全家十五口人,八个劳动力,去年承包了一百七十亩地,收了七万多斤粮食,加上用自己的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给别人代耕,共收入了六万多元。今年,县里号召搞开发性生产,他发挥机械设备齐全的优势,一春夏开了一千七百多亩荒地,办起了家庭农场。“我们那地方,地面大、土又肥,只要用机械操作,种田成本就能低,收入就能高。明年至少能拿六十万斤麦子。”老杨自信地笑了,“为了解决粮食出路问题,我家买了磨面机械,还和别人合办了个油坊,老伴又养起了六头大母猪,明年就用麦麸、油渣喂猪,用粮换肉。你说这么干,能不发吗?”
说来也巧,下午的小组讨论会上,又遇到了老杨。刚听完山西临汾市育种专业户张元芳的发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座位挪到了张元芳面前,反复询问他培育的小麦良种的有关情况后,定要在会后随老张去山西背种子。张元芳十分热情地说:
“用不着跟我去山西,我一定包好给你寄去,而且试种不收种子钱”。听了这话,老杨开心地说:“凭这一点,这次会我就没白来。一个好品种,对我就是多少万斤粮啊!”
把技术传向四面八方
去年春天,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女青年阮正,在室内收获了自己种植的第一批天麻,纯收入两千多元,每平方米达一百三十元!这是她三年多来刻苦学习和辛勤劳动的成果。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小阮很快办起了家庭科研所,成为一个科技专业户。她开辟十多间房屋,作为科研、示范和生产的基地,招聘了八名青年助手,分别负责信访、科研、生产和培训等工作。一年多中,这个小小的科研所,就实现利润六万多元,为本地培训了二百多人,接待登门学习者三千多人次,回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四千多封来信。
去年10月底,小阮又面向全国开办了天麻室内栽培技术函授班,每期一百天,收学费十三元。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和经验,编写成四大本讲义,传向四面八方。现在,正参加函授学习的有九千多名学员,分布在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另外,还有八千名学员已经结业,其中许多人成功地培养出了优质的蜜环菌,开始栽植天麻,有的自己又办起了函授班,成为科技专业户。
会议休息时,小阮的卧室里常有新交的朋友。不了解内情的人,不会相信这位不满二十四岁的姑娘,会有上万名“弟子”。有人问她是咋想起办函授班的?小阮毫不迟疑地回答:“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培养优质环菌,在室内栽植天麻的技术,应该让更多的人掌握它。等人上门求教,我们费精力,人家耗资财,搞函授既省钱又省力,效果也好。这也叫追求高效益吧?”
现在不是闲逛的时候
多年来,许多人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农民更是如此。这次来开会的农民好象性子都挺急,生活的鼓点儿敲得快。正象一位同志说的:在北京的这几天,专业户几乎是跑步度过的。
河北文安县崔家房村的推销专业户张建祥,是开会前三天到的北京。一进京,他就到处奔波着张罗生意,只三天,就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六十五万元的加工销售合同。
会议报到那天,许多建筑、建材专业户一进饭店,就被这栋设计新颖、用新型材料建成的房子吸引住了。顾不上洗去旅途的尘灰,他们就开始仔细地观察房子的建筑结构,步量房间、走廊的尺寸,琢磨室内装饰,并详细地向服务员们打听建筑施工、材料等方面的情况。
来开会的专业户,多数是第一次到北京,可是几乎所有人都决定会议一结束马上就回去。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预订了飞机票。一天晚上,我碰上了三位火气挺大的贵州农民,他们为没能订上飞机票而着急。为什么这么急呢?苗木专业户卢代元说:“我自己有一百万株树苗要销售,还担负我们县里五百万株树苗的推销任务。来前与另外一个县讲好月底前去签合同的,如果误了时间,那就糟啦!”我问他们:“好不容易才到一次北京,不想多逛逛吗?”他们连连摇头,还是卢代元说:“逛是想逛,但现在不是闲逛的时候!”
许多专业户都是怀着与卢代元一样的心情开会的。一些专业户,连会议期间仅安排一天进城买东西的时间也没放过,四位建材专业户到河北高碑店大理石厂取经去了,一位陕西的专业户到南郊红星鸡场参观去了。还有一位苗木专业户,利用这天专门到林业部了解全国苗木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不少逛大街的农民,则想从首都市场这个窗口,了解全国商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