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台湾注意推广普通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6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注意推广普通话
我国台湾省在1895—1945年曾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整整统治了50年。日本占领者强行推行日语教育,中文每周只授一二小时,在社会上停办中文报纸,推行“日语家庭”。这种做法,遭到了台湾同胞的坚决反抗和抵制,日语强制教育和“皇民化运动”收效甚微。抗战胜利时,台湾省通行的仍是闽南话(大部分台湾居民祖籍在福建省泉州、漳州一带);另外还有讲福州话、客家话和高山族语的。
台湾省光复之后,从大陆前往台湾的和当地的国语(即普通话)推行工作者魏建功、许寿裳、汪怡、何容、齐铁恨、梁容若等人协力推广普通话。台湾同胞学习热情很高,只一年多时间就初见成效。1948年在台北创刊的《国语日报》,用注音汉字排印,对推广普通话起了很大作用,至今销数仍很可观。此外,还出版了许多注音读物,例如1951年开始面世的《详解古今文选》,内容遍及经子史集、历史名著和现代作品。据1975年统计,全省共出版儿童读物2,200多种,其中注音本超过半数。台湾省电台广播和学校教学也规定使用普通话。全省小学从1954年起,第一学期开学后12周内先教注音符号和说话课,然后再教汉字课本。这样,一年级小学生就可以开始写日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台湾省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成绩显著,到五十年代末,台湾同胞已不同程度地能听会讲普通话,大多数家庭也能用普通话交谈。1959年,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撤销,宣布全省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已经完成。
但是,自那时之后,台湾省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最近有人著文批评说:“国语运动的成就是比较而言的,如果深进一层去观察,不难发现国语的风气如河面的浮萍,不能往下扎根;国语运动已陷于形式化、孤立化、混合化……”“眼看今日社会语言杂乱的情况,中老年人在电话中常用闽南话、日语接洽事务;莫西之声不绝于耳。年轻的一代则经常使用英语、日语,形成了语言上的大杂脍。最令人痛心的,是不少民意代表,竟使用方言在议坛上问政,毫不顾忌……”“难怪初临宝岛的外国佬,不知那一种话是我们的国语,岂不是笑话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分析,主要原因有:一、由于宣传不力,许多人不认识学习普通话的好处;二、没有推广普通话方面的“立法”和措施;三、推行普通话和注音符号只偏重于小学;四、未能对一些异读字进行审音,使人无所适从;五、教员、播音员等发音不纯正,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和听众正音;六、方言的习惯势力仍然比较强大,并受到外语和粗俗俚语的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台湾的教育当局于1981年底宣布,恢复设置各级“国语推行委员会”。1982年,省教育厅决定“先从自身做起,以为各界的示范”,规定在厅务会议上一律用普通话发言,并发出通告,重申“各级学校师生在校一律使用国语”。
台湾省的各级教科书、注音读物、字典、词典等的注音方式,一般使用注音符号,也有采用国语罗马字、威妥玛式和耶鲁式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陆的《汉语拼音方案》正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外国书刊的流传和翻印,进入台湾省,连当地编印的一些出版物,也有采用汉语拼音的。不少台湾学者介绍了大陆的文字改革情况,例如汪学文的《论中共的文字改革》用了九页篇幅介绍《汉语拼音方案》的由来、内容、用途和推行情况等。李达三在一本著作中更把汉语拼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者写道:“这种拼式近日在刊物上越来越流行,学术界如是,其他一般人亦如此,……他日可能成为标准拼式。”一些台湾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也有采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汉语词句的。
骆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