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7
第2版()
专栏: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日本兴业银行行长 中村金夫
我是第二次访华,对中国抱有极大的亲近感。
一、中国最近的经济形势
可以认为,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是良好的。尤其使我敬佩的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在慎重的安排下稳步发展。
在国内经济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不寻常的、苦心运筹的措施:①在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下汲取市场经济的长处;②扩大企业与地方的自主权以搞活经济;③在金融方面,谋求发挥银行的机能等等。
 在对外经济开放政策方面:①颁布合资法等,在健全法制方面有相当大的进展;②经济特区之外,又指定增加了十四个开放城市;③贸易与金融方面的交流大有增加。尤为西方所注目的是,在经济顺利发展的同时,仍保持了国际收支的均衡,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但是,中国要完成“翻两番”这个雄心勃勃的经济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走向二十一世纪,成为经济大国,站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则还有许多应努力之处,我想这也是事实。
二、关于发展合资企业的若干问题
今年以来,看到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情况,很多企业都到我行来就在中国举办合资企业的问题热心地征求我们的意见,其数目已超过一百家。
这些企业提出的问题,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备情况与实施情况;②在中国合资、合作时的收益可能性与风险。针对这些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向他们说明中国健全法制的进展、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也说明中国是如何积极地努力同日本企业合办企业的情况。但是,具备同与中国合办和合作相适应的技术的企业,并非都是超级大型企业,它们本身属于中小企业,但在某一方面拥有很优良的技术,然而在财力方面却未必雄厚。因此万一对合资企业的投资失败,企业的领导必将被严厉地追究责任。而且正因为是中小企业,所以也就存在着倒闭的可能性,负责人不能不很认真地考虑投资的结果,而不敢作出贸然投资的决定。
我要扼要介绍一下在开展日中合资企业过程中,日本企业所担心的问题。
第一、关于开办事业的确切性问题。日本人还不习惯在中国搞事业。比如,不少人认为,恰当的步骤应是先从来件装配开始,在中国方面熟练掌握了生产技术,增进了相互理解以后,再搞大的生产。
第二、是否能够稳定保证优质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应。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不能保证流水作业所必需的原材料与零部件的供应,而导致工厂停工,这笔损失将如何赔偿?对此,我们往往苦于无法作答。再如使用中国产零部件比例的问题,这个比例当然应该提高,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
第三、技术和技术专利的问题。日本企业认为,在与中国合作时,中国对技术专利的评价低于国际水平。在中国,业已制定了专利法,法制上不断完善,但是还应当努力把对无形资产的评价提高到国际水平,这对引进先进技术是必要的。
第四、开放中国国内市场的可能性问题。很多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前景给以很高的评价。他们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是,究竟允许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多少产品?中国国内市场的可能销售量究竟有多大?
第五、合资年限的问题。根据合资法规定,合资年限为十——三十年。日本的企业一般是基于长远的观点考虑问题,其方针是进行高质量的投资,慢慢地逐步收回投资。在这方面,参考日本与西欧的合资事业,一般的商业习惯是,不规定合办年限。从这个意义来说,对于合资年限尽量灵活地予以考虑,我认为这是与日本企业打交道的高明做法。
第六、所谓外汇平衡问题。也就是在国内销售中获得的人民币有多大部分可以换成外汇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是高精技术,因为具有可以代替进口或实现技术转让的好处,应该更大胆地准许将所得人民币兑换成外汇。
第七、关于财务会计与裁判制度的问题。日本企业十分关心中国将如何尊重国际惯例。此外,我们从中国方面常常得到期望合办与引进技术的许多中方工厂企业的名单,但介绍这些工厂企业的产品生产数额与企业财务会计情况的,并无一例。这一点,使我们在与日本有关企业商谈时最感困难。
第八、在日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企业就是人。如果在合资企业双方领导层中间不相互信赖,事业便无法顺利进展。如果中国方面的经营者单纯由党委指定,一点也不同合资的对方商量,这就会造成很难办的局面。我们东方人,都是很重视人和的。这一点,希望能够得到理解。
三、关于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不论是经济特区还是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仍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否则,好不容易建成一座现代化工厂,由于存在着水、电、运输等等障碍而无法收到效果。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除了利用海外经济合作基金的日元贷款,由日本帮助修建铁道、港口外,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的建设方面,日本的经验是否也可供参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