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乌拉圭大选所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7
第7版()
专栏:乌拉圭通讯

乌拉圭大选所见
本报记者 管彦忠 新华社记者 吴永恒
春末的蒙得维的亚风和日丽。11月25日乌拉圭人民怀着兴奋的心情汇集到各个投票地点,进行军人统治十一年之后的第一次大选。
上午八时投票开始。在蒙得维的亚市的几十个投票站,到处都看到人们秩序井然地排着队等投票。不论是在工人比较集中的塞罗区、中产阶级居住的卡拉斯科区,还是市中心区,人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很乐于回答记者的问题,也不隐讳他们将投谁的票。由于多年没有搞选举,在二百一十九万多选民中,第一次行使选举权的有六十三万年轻人。国立大学经济系一个学生说,直到几个月前,大学里才允许政党进行活动,青年人对此了解甚少,这次选举是新的经历。
在历史上乌拉圭是由传统的红党和白党轮流执政。由左翼政党组成的广泛阵线从1971年大选登上政治舞台。各党之间的争夺相当激烈。
乌拉圭人民十分珍惜多年来斗争取得的成果。两位中年职员对记者说,“这次选举来之不易,这是重建国家不可缺少的”。同我们一起采访的一位外国记者认为,乌拉圭是一个具有长期民主传统、文化发达的国家。这些年来由于军人统治,它的经济和政治都受到了破坏。这次选举不论哪个党上台,都是拉丁美洲民主化进程中的又一个胜利。
当前,选民们最为关心的是经济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十一年的军人统治使这个被称为“南美瑞士”的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近年来生产不断下降。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畜牧业减少了30%,许多工厂倒闭,失业率高达15%,外债从1973年的七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五十亿美元,物价不断上涨,十年来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50%,现在的最低工资只相当于七十美元,而维持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的费用需要三百美元。这种局面是任何一个政党也无法单独应付的。因此各政党、企业界和工会经过两个多月的协商,求同存异,签署了一项文件,认为不论谁上台都应建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各政党和所有的社会阶层共同治理经济,才能找到出路。
 这次大选除了选举总统外,还要选出三十名参议员,九十九名众议员,首都市长和十八个省的省长及省议员。总统以选票的相对多数获胜。
今天下午,首都的主要大街“7月18日大道”上已有很多人鸣喇叭,放鞭炮,摇旗唱歌,庆祝乌拉圭民主政治的新开端。入夜,大道上更是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歌声、掌声、喇叭声、鞭炮声组成了一曲独特的欢乐的交响曲。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说,这种欢乐的情绪是过去的选举所没有过的。
(本报蒙得维的亚11月2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