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杭州的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8
第8版()
专栏:

杭州的变
陈冠柏
久居杭州,守着西湖过日子,景物熟稔,有时不大易于察觉其变化。但近来越来越感到有一种变的热流冲击。有些天没出来走走,就可遇着新鲜事。
打开扇面上的西湖全图,早先标有湖滨一公园。实地踏看,撞了公宅民第的“南墙”,方知此乃画中景。房舍杂陈,晒被窝,晾尿布,遮去了好端端西子容颜。政府曾有三令五申,那些公私宅主深恐黄金地段失掉,硬是安土不迁,不当你一回事情。果真安土不迁?不,迁与不迁,全在管事的。他硬你更硬,不迁也得迁。杭州新市委这一点硬,定下时日,非迁不可。于是宅主的“安土”成了人民的“乐土”,当之无愧的一公园从瓦砾废土上抖落而起,从闹市延安路向西南眺望,好象一下子冒出了一片湖山。西湖给予人们视线的容量,几乎增了一倍。局促变成开阔,杂芜变成明秀,扇面上的一公园变得名副其实,党和政府保护西湖的通令布告也变得很有权威。
西湖的夜向来是寥寂无声的。黑幕一落,这八千亩秀水便撒手别游客而去。箫鼓丝弦,当是昔日之音;扁舟览月,已入消游梦境。当旅次孤客、青年男女乐于夜晚入湖踏波之时,西湖却象扣上个盖儿,白白可惜了一湖清灵水。年复一年的资源损失,似乎没引起多少痛惜。今年,杭州把夜西湖用了起来,出了许多好的点子,用船拼搭的水上舞台象座艺术的浮庄,吸引游人划着小舟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船头相靠,首尾衔接,借着一湖凉风歌舞说唱,有一种看“社戏”的味道。曾一度荒弃的湖中三岛之一的阮公墩,今天以茅棚竹屋的乡居意境而叫人神思悠悠。它酷似宋庄。入夜,牙旗临风,红灯高悬,茶楼酒肆、彩轿画船,仿佛南宋风采。船一靠这个号称“环碧庄”的码头,有锦衣长髯的庄主拱手相迎,上茶的,是妙龄“丫环”;敲梆的,是白髯“老奴”……银河低转,梆声催归,但谁也不想归,真用着了流连忘返这四个字。这美妙的夜西湖,浓重的夜变得明瑟,沉默的湖变得奔放,西湖“时时好好奇奇”的赞语又一次在这东南形胜变得生动可见。
还有件事也值得说说。杭州的街头,一下子奔跑起川流不息的“TAXI”了。招手即停,随上随下,态度还不错,租金也不贵。据说花二三十元钱就可以租车把西湖的主要风景点痛快游一圈了。这成串小汽车从哪来?一问,是从杭州的旅游宾馆和其它一些向来“壁垒森严”的机关里开出来的。那大批车辆原先也是吃“大锅饭”的,对内不对外,有些躺在车库的时间比跑在路上的多。现在,沉睡的车队也醒了,跑出来为大众服务,国家增收,人民称便,司机也实实在在增加点收入。一举三得,岂不是件大好事?可以肯定,杭州还将在变。人们期待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