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有益的尝试——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讨论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9
第2版()
专栏:

有益的尝试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讨论会侧记
本报记者 戴玉庆 罗自苏
“在我们日本人的面前有一条河。河的对岸是‘桃花源’,美景诱人。‘桃花源’里的中国朋友积极希望引进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在由中国人民日报社和日本经济新闻社举办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讨论会上,日本经济新闻社的鲛岛敬治先生说了这样一番富有诗意的话。
两报的一次合作
准确地说,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所隔的不是一条河,而是海洋。中国当然也还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经济、技术还不发达、但又拥有巨大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市场”。日本则是一个掌握高精技术、而又正在寻找投资场所的经济发达国家。如何使中日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得更好,这正是这次讨论会的目的。
这次引人注目的讨论会是由两国报界合作举办的。今年六月间,当两家报社的领导人议论要为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贡献力量时,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森田康先生提议:共同举办一个经济讨论会。这个倡议得到了胡耀邦同志热情、积极的支持。人民日报社和日本经济新闻社的同行们为筹办这次会议,作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双方邀请了实业界、金融界和新闻界的人士共一百多人,共同来探讨中日经济技术合作中的问题,不少实业家还为讨论会撰写了一批有见地的文章。
“弄堂里搬木头”
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讨论会的中国光大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光英,在发言时用了一句中国的歇后语:“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次讨论会上那种务实坦率的气氛。
合资企业产品内销问题,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广阔的市场对外国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国投资者对双方合作制成的产品能在中国市场行销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我国政府决定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对那些技术先进、又属于我国国内急需或需要进口的短线产品,内销比例可以适当增大。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进国外的高精技术,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品投入国际市场。
把高精技术转让出去,会不会因此挤了自己的生意,会不会为自己增加竞争对手?靠“技术立国”的日本,深知技术的价值,对新技术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此,中国企业界是理解的,但也希望日本企业界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在这方面更敞开些。讨论中,双方围绕技术转让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了感情,加深了理解,澄清了一些认识。双方都认为,解决困难的原则是“求大同,存小异”。“大同”是指双方一致的利益。中国有资源、有市场,日本有资金、有技术,如果不积极合作,彼此的优势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基础设施亟待改进
日本兴业银行行长中村金夫先生来参加讨论会前,针对中日经济技术合作问题,征求了一百多家日本企业的意见。厂商们忧虑的问题是:中国的办事效率低、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有的日本朋友说,从东京乘飞机到上海只要两个多小时,但是从上海到中国内地,却常常要为一张火车票、飞机票周折几天时间。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经济节奏下,这确实是个令人伤脑筋的问题。此外,在中国住宿也感困难,有时连预订客房也难以保证。这些善意的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大有可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有着十分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层次:尖端技术的合作是一个层次;开发性的合作又是一个层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层次。日本是一个基础设施健全、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经验是宝贵的。中村金夫行长提议,日本在修建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方面富有经验,愿意在这方面为中国提供技术性、经验性的咨询服务,这样的合作有宽广的前景,他的建议受到了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