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重视解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 科学家建议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9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重视解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
科学家建议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
11月22日,我们从北京市科协召开的“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学术讨论会”上获悉:由于连年干旱,首都现代化建设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首都水资源急剧减少,亟需引起重视。
北京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少雨地区海河流域,人均占有径流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1%多。按照多年的平均降雨量,北京地区可以提供的水资源量:中水年为四十六亿多立方米,偏枯年为三十九亿多立方米,枯水年为三十一亿多立方米。而北京市的用水量,1980年就达四十四亿立方米,仅次于中水年的可供水量。这几年连续干旱,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官厅、密云水库是北京市地表水的主要水源。到10月21日,两大水库扣除死库容,可供水量只有四点三五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52%。
随着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量迅速上升,这就更加使地下水得不到正常补给。
解决首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不能靠“天老爷”,也不能坐等国家花大量投资“南水北调”。许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建议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主要是: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事实证明,宣传教育的深度和节水的成绩是成正比例的。1980年以前,北京市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水的浪费非常严重。这几年,北京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许多工矿企业和群众开始把节水当作大事。
二,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做到用水有指标,耗水有定额,按计划供水,节水有奖,超额受罚。
三,改变农业种植制度,提高科学用水的水平。比如,推广旱稻(现在北京已培育成功亩产八百斤左右的旱稻良种),扩大喷灌和地灌面积,等等。
四,提高水质,分级用水,特别是要做好对污水回收利用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北京日报记者 李国都 本报记者 杨传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