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一汽在起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1-29
第2版()
专栏:

一汽在起飞
本报记者 李茜
长春第一汽车厂是三十年前建成投产的。到现在,它已生产了一百多万辆汽车,累计上缴税利五十一亿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九倍。它还为汽车工业和上级部门输送了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一万七千多人,全国只要有汽车厂的地方,都有来自一汽的工人。因此,人们称这个厂是“汽车的摇篮”。
但是,时代前进了,技术发展了,用户要求提高了,这个厂生产的仍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是他们不想搞产品更新换代吗?不是。从工厂刚刚投产,他们就开始研制换代产品,先后设计、试制了几十个类型的汽车,其中除了4E140型车支援了第二汽车厂,成为目前“东风”车的基本车型,其它都半途而废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计划多变、运动冲击、资金不足……但是,生产新型车的愿望始终在创业者们的心中激荡着。著名的汽车专家、原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孟少农曾经说:“看不到新车,死不瞑目。”这句话反映了老一代汽车专家和职工的心声。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激励他们加速改造。开始,他们到国外考察,磋商贸易,想依靠外国汽车企业帮助改造。但是,那些厂家的改造设想一提出来,就使他们凉了半截。仅六个专业厂实行产品换型,就需二十多亿!耗资如此之多,干不起呀!于是,厂党委决定把换型改造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
凝聚着两代汽车职工心血的换型改造方案于去年7月被国家批准了!按照这个方案,在三年内要新建十一万平方米厂房,搬迁和新装设备近万台,调整几十条生产线,自制设备一千三百多台,而且要做到现有汽车生产任务不减,上交税利按规定递增;换型改造所需二亿三千万元资金,大部分靠自筹。汽车厂在不停产、不减产的情况下换型,这不仅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批准换型改造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汽车城”沸腾了!许多老职工热泪盈眶地奔走相告:我们这辈子能看到自己设计、制造的新车了!青年人更是欢呼雀跃,他们说,建厂奠基咱们没赶上,换型改造是工厂“第二次奠基”,我们能参加真幸福!数以百计的退休老工人向党委请战,他们有的辞去待遇可观的工作,有的谢绝了外单位的重金聘请,自动回厂参加换型改造!
换型的序幕首先是在这个厂的汽车研究所揭开的。那里拥有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大批技术人才,其中许多人在五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汽车改型的构思,一直干到鬓发斑白。他们梦寐以求的换型改造开始了,怎能不竭尽全力拚搏呢!
为了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寿命,工程师张国铸不分昼夜地研究改进凸轮挺杆摩擦体。他常常夜间跟班试验,白天照常工作,有一次连续四十八小时没合眼,终于使发动机的寿命提高了一倍,达到先进水平!
试验工程师陆万山和四名司机一起,驾驶两部新装成的样车,翻山越岭,顶风冒雪连续行驶了二百七十天,大年初一都是在路上度过的。他完成了五万公里试车任务,踏进家门,就写试验报告。
设计主师田其铸,日夜忙碌着研究设计方案,审查修改图纸,妻子重病住院,他都顾不上去照顾。
艰辛劳动终于结出了硕果!经国家鉴定,CA141五吨载重汽车每百吨公里耗油五点三公斤,比老车降低26%;大修里程为二十万公里,比老车提高了一倍;发动机的可靠性、驾驶室的舒适性和汽车的制动性,都达到了国外同类车水平。
技术改造搬迁工作量大,生产任务很重。但是,在广大职工的努力下,换型和生产获得双丰收。我们充满信心地预祝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在换型改造的战斗中大获全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