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放歌——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2
第7版()
专栏:

为祖国放歌
  ——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特
  蒋承俊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是当今捷克斯洛伐克诗坛著名的诗人。他执着于艺术的追求而又勤于耕耘。六十多年前他就决心以美的创作服务于他的祖国和人民;竭力用他的诗,让人惊醒和感奋。在他坎坷的生命历程和风格多变的创作生涯里,他的祖国、人民,以及他美丽的故乡城——布拉格在他的心中生了根。这条始终不曾切断过的“脐带”给了诗人无穷的创作活力。
塞弗尔特生于本世纪的头一年,在布拉格日什科夫工人区一个工人家庭长大。他的整个童年处于他的祖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动荡岁月。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年轻热情的诗人,很快就接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新的激情。刚满二十岁那年,他就以反映工人阶级苦难生活的诗集《泪城》而跻身文坛,不久便成了诗坛的杰出人物,组织了著名的现代派文学团体——“旅覆花”社。之后,由于革命斗争暂处于低潮,加以西欧哲学思想以及各种文艺流派如结构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对二十年代捷克文坛的影响,捷克现代派诗歌随之兴起。塞弗尔特和另一些著名诗人成了捷克“诗歌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人物。这段时期,塞弗尔特发表的诗集如《全是爱》、《T,S,F的无线电波》、《夜莺唱得多难听》以及《维纳斯的手臂》等,已非早期著作《泪城》那样画面明晰,感情炽烈,风格爽朗,而更多地带有受法国诗人兰波、阿波里耐影响的痕迹,充满悲观思想,认为“幻觉和暧昧的主观世界构成诗的‘真实’”,“诗往往是想象力的游戏”。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在诗人的灵魂里交融了!他醉心于对大都市现代化生活的探索,主张“革新”诗歌,宣称
“诗即游戏”。但是,1936年以后,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慕尼黑协定出卖了他的祖国。这时塞弗尔特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写了许多诗篇和散文,愤怒谴责国内外敌人的罪行以及纳粹匪徒的侵略野心,激发人民起来斗争的热情。在《别了,春天》、《披上白昼的光》、《鲍日娜·聂姆佐娃的扇子》以及《石桥》等诗集里,凝聚着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他以一个个强音符,唱出了当时人民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共同心愿,歌颂了捷克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祖国的解放更使他诗潮澎湃,诗集《泥盔》是他献给胜利和苏联红军的热烈赞颂。
塞弗尔特常常回忆起他苦难的,然而却是晶莹纯洁的童年,回忆起他那含辛茹苦,爱抚儿子的母亲。诗集《母亲》就是献给自己心爱的妈妈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无私的爱的无产阶级母亲的光辉形象,可谓他的代表作。这部诗集曾获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深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喜爱。
之后,他陆续出版了一些抒情、叙事、社会诗诗集。他的三部诗集《孤岛上的音乐会》、《哈雷彗星》和《铸钟》获得了1976年度的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1979年以后,塞弗尔特还发表了诗集《匹卡底里之伞》、《黑死病的温床》以及回忆录《世界如此多娇》。这里仍能清晰地感到老诗人继续热情地在为人民歌唱。
塞弗尔特从事文学工作长达六十年,写了三十部诗集和几本散文集。他的诗作反映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祖国美好未来以及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新的人道主义而斗争的时代精神,又给这个时代以巨大的影响,同时,在艺术的追求上也有所创新。他象一团海绵,一方面从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民歌中,另一方面又从西方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赋予捷克诗歌以新的风格、新的激情,使它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喜爱。为表彰他对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共和国总统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