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改革的潮流与文艺批评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3
第7版()
专栏:

改革的潮流与文艺批评的发展
谢昌余
同整个文艺界的形势一样,新时期,我们的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创作落后于生活,评论落后于创作”,又毕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怎样把我们的文艺批评进一步活跃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有一个新的发展?怎样提高我们文艺评论的理论水平,以适应各方面都在加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呢?很值得我们思考。
改革是当前中国的大趋势。文艺要反映改革的大趋势,促进改革的大趋势,包括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在内的整个文艺自身,也面临着一个改革的大趋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应该在中国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科学的理论探索和文艺研究应当进一步活跃起来,这就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们觉得,面临改革的大趋势,文艺评论要有新的发展,就必须打开以往的狭隘的眼界。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也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今,随着世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已经取代了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锁状态。每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同世界的总格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过来又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总格局。孤立和封闭,只会使自己更加被动和落后。文学和文艺的发展,是植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土壤的。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离开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那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特色,是在同世界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也是通过交流才愈见其光泽。没有广阔的视野,不能从比较中发现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差距,关起门来称老大,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要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那是有困难的。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文艺的远景建设,除创作的繁荣而外,也有赖于理论的建树和思想的活跃。我们应该有当代的雄心和气魄,在同世界的交流和对比中,在国际性的批判性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既能经受住实践检验又能经受住国际比较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
面临改革的大趋势,文艺评论要进一步活跃起来,我认为必须以开创者的胆略和改革家的勇气,开拓研究领域,革新研究方法。当代理论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各种学术思想频繁交流,各个学科部门相互渗透,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概念工具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恩格斯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各种理论学科不但研究的内容大大丰富,而且研究的方法不断更新,研究的领域无比广阔。被人们称为新兴科学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等,已经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界墙,进入了广泛的学科研究领域。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各种学科的最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加以审慎的选择、利用和吸收,那将不但会开辟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解决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且也会使马克思主义在实际斗争和运用中得到新的发展。有人以为,当代世界所兴起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新兴学科理论,多为非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创立,因而谈不到什么吸收和利用。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吸收运用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似乎会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抵牾。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且不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方法,本来就包含着丰富的系统论和信息论思想;就算这些新兴学科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产物,又怎么能成为我们拒绝吸收和利用的理由呢?列宁说,“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既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吸收和改造了过去时代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化成果,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继续发展需不需要吸收和改造当代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科学和文化成果呢?我们承认不承认,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之外的思想家和学者,是否也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精神和文化成果呢?既然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仅仅因为现代某些思想理论是出自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就拒绝加以吸收和利用呢?
文艺评论要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活跃争鸣探讨的空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在这里,既要克服多年来所形成的“左”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又要敢于和善于对可能出现的其它错误倾向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和疏导工作。除此而外,对广大评论工作者来说,正确的思维方法,严肃的争鸣态度,认真的探讨精神和训练有素的学术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为了活跃评论的空气,提高争鸣的水平,习惯于不同观点的争鸣,就应该成为一个评论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我们有些作家和评论家,个人钻研和著述的劲头是很足的,但相互展开批评性的热烈对话和探讨则十分缺乏。有些人甚至反感批评,讨厌反驳,把理论和学术中必不可少的争论和辩论看作是危及自己学术生命的灾难。其实,理论受到反驳,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它至少从一个方面证明,这受到反驳的理论,是值得与之对话的理论。
真正有价值的批评和反驳,必须建立在对争论双方有充分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并且用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去同对方进行富有实效的较量。在理论斗争中,优势地位不是来自理论以外的力量,而是依靠理论本身的正确、深刻。如果一种理论要靠自身以外的力量来维护它的优势地位,保障它免遭失败,那么,这不但说明不了它的优势,而恰好证明它的失败。当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一种思潮和学派而发展成为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学说时,当鲁迅以他的如椽之笔同黑暗腐朽势力展开所向披靡的战斗时,那些依靠自身以外的力量来维持地位的理论学说终于不得不纷纷宣告破产,不就是这种命运的写照吗?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学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使理论发展和前进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锋芒,甚至也不是为了进行自我辩护的,而是对人对己都持革命的辩证的批判态度。当代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不但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作用,在同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辩论中发挥作用,而且也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论争中发挥作用,在对自己的审视和总结中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者个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片面性和不犯错误。我们的力量正在于能批判地对待自己,当着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能够公开承认并修正错误。明知错误还要坚持,或者为了表示自己一贯正确而对别人的意见采取排斥性的拒绝态度,那又怎能推动理论的发展,怎样追求真理呢?因此,树立批判的风格,贯彻辩证的思维,对推动理论的活跃至为重要。批判的原则不仅要辩证地运用于批评对象,而且要有勇气运用于自身,并且把批判性的争论和对话看作是减少自己片面性的重要保证。
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的改革事业和改革实践正在扣击文艺和理论的大门,在我们无处不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科目和新课题的现实面前,我们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也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