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追赶飞鸟的庄户人——评话剧《女儿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3
第7版()
专栏:

  追赶飞鸟的庄户人
  ——评话剧《女儿行》
  林克欢
话说老世年间,有个穷庄稼汉,从财主家借了半袋高粱种。种了半个月后,二亩地只长了一棵高粱苗儿。原来黑心的财主把高粱种上锅炒过了,只有一粒掉在锅台上,没着锅。那穷汉子把一年的心思、一年的汗水都用在这一根苗上。当高粱长得粒粒玛瑙红、粗壮得使大锯的时候,半空中飞来一只大鸟,衔下高粱穗,大鸟飞呀飞,穷汉追呀追,追了七七四十九天……
这是三幕话剧《女儿行》(刘锦云、王梓夫编剧,金犁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中薛老根给儿孙们所讲的故事。它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无论是严酷的处境,还是贫困的生活,都无法破坏农民对土地、对劳动的信念,无法抑制他们对理想的追求。追赶大鸟,就是追求幸福。
《女儿行》写出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编导者没有把自己的任务局限于向观众介绍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由穷变富的喜悦上,而是着力描绘饱经忧患的庄户人正在变化着的精神世界,他们那建立在劳动上所获得的自尊、胸怀和淳朴的人情,他们的追求、激情与思虑。戏剧倾其全力,表现三代农民各自不同的追求,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
大运河上善良、倔犟的老艄公薛老根,从河神庙拾来养女薛亚珍。解放后,日子过得舒心了,老根心中只有一桩心事,便是期望着拾妹子亚珍和他的儿子薛万堂的美满姻缘。不料万堂却爱上了与他一起演小戏儿的同村姑娘苏凤秋。薛老根认为儿子忤逆,一气之下跟拾妹子离乡别井,远走深山。二十多年后,亚珍的大学毕业的儿子海春,爱上了万堂在山村当民办教师的女儿二月。老根满心欢喜,想在这对小人的婚姻上了却自己这一生一世的心愿。没有想到,亚珍出面阻拦了这桩婚事。老根气愤生活又一次愚弄了他,他放声长号,“拾丫头,我的知冷知热、吃亏让人、有情有义的拾丫头,没啦……”在薛老根看来,重要的是在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情和义,要是把情、义、人心都放在秤盘上争斤掰两,就失掉了庄户人的本分。看着如今不乱了、不受穷了,然而人心却七裂八半,他喃喃自语,摇头叹息,“运河滩上的票子,就是没人深,把我老骨头埋起来,我也不闭眼哪”。
年轻、拧性的山姑娘二月,却把人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心目中的大鸟,就是庄户人的尊严。当亚珍提出把她接到家里,豁出一年时间考大学,毕业后再完婚时,她沉静地反问:“我要是考不上呢?”二月是没住过高楼,没有毕业文凭,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人,不过,“山姑娘也是人!容不得你们用一根橡皮尺子量来量去。”她不愿意拚死拚活地去争当高楼上人家的儿媳妇,也不愿跟着父亲回到风吹票子满地滚的运河滩,决心把感情倾注在山乡的教育事业上。
争强好胜的薛亚珍,一生也在追赶着她心目中的大鸟。她得知万堂与凤秋领了结婚证,不胜惊诧与怆然。从此,她远走他乡,争气去,要强去。三十年中,她从铁姑娘队队长当上公社的妇联主任;又在县城里当上了农工商联合公司的副经理。随着地位的改变,她的眼界宽了,不愿让孩子再在土里刨食儿。当她反驳众人的诘难时,不无道理地说:“你不愿意他离开这祖祖辈辈憋屈了多少年的山沟,去见一见山外的天地吗?”
三代庄户人各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他们的追求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似乎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戏剧没有将生活简单化,也没有将人物绝对化,而是努力去揭示农村社会发展中不同层次复杂的思想矛盾,揭开了家庭、婚姻的这层纱幕。亚珍与老根、二月的矛盾与冲突,是离开了土地、开创出一番事业的农民与依恋故土、始终与土地相厮守的劳动者的矛盾。后者重义,前者重理,各有各的追求,又各有各的缺憾。
编导者是敏锐的。他们对庄户人的生活经验、社会心理和历史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农村经济变革方兴未艾、新旧生活方式的交错与连接呈现十分生动的形态时,他们就提醒人们注意,在薛老根这老一辈农民轻财重义的道德基础中,蕴藏着宝贵、闪光的东西,这是任何经济变革都不应丢弃的精神财富。编导者以一种抒情的格调,努力挖掘农村的简朴生活与庄户人的淳朴性格中所饱含的诗情画意,思索着如何发扬并丰富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但编者过于忧心忡忡了,对农村传统道德的变化忐忑不安,因而过分地苛责了薛亚珍。薛亚珍从一个半文盲的童养媳,成长为一位了解现代经济信息的公司副经理,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进步。这个从自己的经历中深知知识差距与城乡差别的母亲,干预儿子与山村姑娘的婚事,除了现实的考虑外,是否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呢?一味将亚珍当成无情无义的人加以贬斥,就略嫌偏颇了。
在经济改革与技术变革的巨大冲击下,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包括传统的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新的道德伦理观念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萌生出来,它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解放,开辟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至于如何确认农村经济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合理性,如何处理好农村变革过程中创造性因素与破坏性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继承我们民族传统道德中积极的一面而又扬弃其中的糟粕,这是现实生活摆在我们全体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应该积极地投身到变革现实的伟大斗争中去,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社会变革,了解农民的行为和思想,与他们一起去追赶那展翅凌空的飞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