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怕担风险 勇做改革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4
第5版()
专栏:改革之歌

  不怕担风险 勇做改革者
重庆绸厂由于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连年亏损,四年更换四届书记和厂长。面对困难,一个女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今年5月,三十七岁的女共产党员江玉珍被民主推选为重庆绸厂厂长。人们对这位丝绸学院毕业的行家寄予信任、期望,同时又夹杂着疑虑和担心:“她能使重庆绸厂起死回生吗?”
这疑虑不是没有原由的。重庆绸厂自1981年陆续投产以来,相继更换了四届由上级指派的书记和厂长,由于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加上部分原材料缺乏,连续亏损达四十一万多元,工厂面临倒闭的危险。
江玉珍不怕担风险。这位民主推选的厂长理解站在身后的一千二百多名职工,更相信党的改革方针的威力。江玉珍上任第一天,向全厂职工立下“责任状”:不能按时扭转亏损局面,不能实现今年盈利五万元的经济承包合同,不能改变工厂各方面的面貌,年底自动免职。在上级党委和厂党总支的支持下,江玉珍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很快组成新的领导班子。新“组阁”的班子有七人,平均年龄四十二岁,比老班子年轻六岁,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有四人、中专一人。江玉珍和新班子成员一起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改革的指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自立公约,整顿作风。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他们规定该立即办的事必须立即办,不准拖到次日,一改过去软和散的状况。
接着,江玉珍和新班子其他成员分别邀请前四届厂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退休职工代表等一百多人开了六个座谈会,请他们献计献策,共商振兴工厂大计。江玉珍在全厂大会上发表了关于治厂的演说,赢得职工们的赞许。有的退休工人还召开家庭会,要求在厂的子女支持新班子勇于改革。
根据群众的议论,江玉珍选择职工反映最大的“老大难”问题作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地整顿厂风。有个车钳小组长期劳动纪律松弛,职责不明,好坏不分,有的人甚至惹是生非,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江玉珍同有关部门商量决定,将这个组的大部分人抽出来学习,然后根据各自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重新分配工作。对个别经多次教育仍不改悔的,作为编外人员处理,只发给生活费。对劳动好、进步快的人,除了按承包合同支付工资和奖金,还另外发奖。这样,正气上升,邪气很快被镇住了,生产计划月月都能完成。
通过奖勤罚懒,刹住不正之风,江玉珍从7月份起以承包形式完成工厂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她把工厂对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职能科室、车间、班组及个人,要求职工通过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保证全厂目标的实现。各车间科室与厂部与各分管厂长签订承包合同,然后根据承包合同的指标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车间之间、科室之间、车间与科室之间再签订互保协议,使“包”和“保”形成网络体系。在落实车间承包时,赋予车间主任必要的生产指挥权、人事调配权和把定员工资、津贴、奖金、加班工资捆起来实行再分配的权力。在分配上实行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和浮动工资的办法。经济责任制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重庆绸厂果然出现生机。江玉珍和新班子5月份上台后,当月就刹住了亏损,以后生产持续增长,真丝产品出口率大幅度提高。他们生产的领带、套巾和连衣裙三个真丝手绘产品,分别获得今年四川省旅游产品金质奖和银质奖。8月间,一个意大利印染公司经理来重庆与该厂签订合资经营协议,这在重庆市属厂矿中还是第一次。到10月底,这个厂不仅弥补了今年1至4月的亏损,而且还盈利三十一万多元。江玉珍决心和全厂职工一起在改革道路上奋进。
重庆《支部生活》记者 王先平 本报记者 吴学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