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考察干部”中的弊端种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5
第8版()
专栏:

“考察干部”中的弊端种种
王元瑞
人们在探讨人才问题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领导班子身上。其实,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和环节很多,组织部门在识才、聚才、育才、用才方面,工作做得好坏,对于起用一代新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我所知,有些组织部门的同志,在考察干部时,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当前要求的工作作风。
其一,只根据个别领导同志的意图,来决定对一个干部的褒贬。在深入基层单位考察之前,先摸清领导同志对这个干部的使用意图,是提,是调,还是免,然后带着这个框框下去收集有关“反映”。在不出“大格”的前提下,绞尽脑汁在考察措词上尽量润色,加工,以迎合领导的意图,印证领导的“高见”。以某个领导同志的不正确的意见或临时动议,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
其二,只从本单位、本部门的狭隘利益出发,确定对一个干部的评价。当上级组织部门或兄弟单位的组织部门来考察干部时,不是站在党性立场,以大局为重,如实地介绍情况,而是从本位主义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圆滑地应付。为了卸“包袱”,可以加枝添叶,将有病说成无病,将庸才说成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也可以将好端端一个干部,说得一无是处,使听者皱眉头。如此斗心眼,耍手腕,还美其名曰:“不让人家挖墙脚”。
其三,对待有争议的干部,不辨是非,不置可否。在一些情况复杂的单位,对一些很有才华的同志,往往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和评价。本来,有争议是正常现象。既有争议,必有是非。争议的焦点,不是一个干部的突出优点,就是他的突出缺点。这正需要组织部门的同志下一番功夫,深入听取群众意见,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将真正的人才识别出来。然而,有些组织部门的同志,却怕冒风险,担责任,在粗略地“考察”一番之后,仅仅在考察报告中“如实”地罗列出两种不同的反映,使领导同志看了很难作出决定,只好“再看一段”了事。有时候,“看一段”就是好几年,结果埋没了应该及时发现、及时使用的人才。
其四,凭旧印象来拼凑考察材料。有些组织部门的同志,为了抢时间,赶任务,对一些过去曾经考察过的干部,往往不愿意再深入下去考察一下他的现实表现,看看近来情况有无变化,过去对他的评价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是将旧情况、旧印象,加上听到的种种闲言碎语,拼凑成考察材料,交差了事。而这所谓过去的印象,又往往是通过受着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影响的观点来观察的。这种“考察”方法,往往欺骗了一些官僚主义的领导,也限制了组织部门自己的眼光,不能发现真正有胆有识有才的好干部。
为什么一些组织部门还存在这种旧习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过去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十年动乱的干扰和破坏,以及少数领导干部的作风不够民主。
“江山代有才人出”,现在,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人才齐心协力搞四化建设的时代,组织部门就有一个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改革组织工作的问题。改革对于组织部门也是必不可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