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译者的眼光、出版社的气魄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5
第8版()
专栏:

  译者的眼光、出版社的气魄及其他
  朱文华
“五四”前夕,胡适在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写下了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1922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曾予以出版。六十多年过去了,要寻觅此书已变得相当困难了。而且,即使哪位好心的图书管理员终于把书送到你的面前,也不是每个人(譬如笔者)所能读得下来的——因为该书是用英文刊行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的同人们似乎看透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一部分人的心思,决定分头把此书译成中文。所持的理由是:它“毕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逻辑思想发展史的学术专著,是专论先秦逻辑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逻辑史体系……书中对许多学术问题别具见地,有启发作用”。这样,尽管该书也有种种缺点错误,但“终究不失为一部对(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著作”(见本书《译者的话》)。译者的这种学术眼光值得赞赏。
书稿是译出了,能不能找到出版单位呢?况且,出版这一类读者范围不会太广的专业书刊,也未必能够赢利。然而,新创办的上海学林出版社却是毅然决定接受出版,目的是“为了给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见《出版说明》)。因而当我翻阅这本装帧颇为漂亮的《先秦名学史》中译本时,在赞赏译者的眼光的同时,又不能不佩服这家出版社的气魄。
还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一类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该有一篇评介性的文字。该书的出版者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约请了南开大学哲学系温公颐教授撰写了专文置于卷首。这篇文字实在写得不错,撇开那些肯定此书价值的文字不说,即使讲到此书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同样是作了中肯的分析,而且持语温和,丝毫没有那种我们目前偶尔还能看到的为求政治上的保险而故意保留的“大批判”式的文风。单就这点来说,窃以为也是足以金针度人的。胡适早已作古,其亲友除留在大陆的外,尚有不少漂泊海外。我想,假如他们看到此书,大概也会心悦诚服的——佩服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以及大陆学者和出版机构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顺便说一句,此书大概暂时不可能为胡适在海外的亲友所看到,因为出版社规定“限国内发行”。对此我有点不太理解:这一规定究竟是为了减少版税问题的麻烦,还是从内容上考虑此书不宜外传?如果是前者,那么改为公开出版,给作者的合法继承人留下一点版税有什么了不起呢?目前我们出版某些港台作家的作品,不也是给他们留有稿酬的吗?至于为了后者,那更是多余的担心,因为此书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英文版流传海外了,至少目前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是有收藏的,而该馆又是向世界范围的读者开放的。说到这里,我想似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出版社的气魄是否可以再大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