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大老白”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8
第2版()
专栏:

  “大老白”的故事
  王发仂 金凤亭
国庆节前夕,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传播着一条喜讯:“‘大老白’当上陕西省劳动模范啦!”
“大老白”是谁?就是第一工程局局长白如峰。因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加上他为人随和,尽管领导着有五万多职工的企业,不少人还是亲昵地叫他“大老白”。
白如峰调到第一工程局当局长,只不过一年半时间。这个在十年动乱中连续九年亏损,1981年还亏损二千多万元的企业,1983年面貌大变,成为全国铁路基建系统中效率最高、上缴利润最多的单位。今年1至10月份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增长。
给第一工程局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人物是“大老白”。
第一工程局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由于长期吃“大锅饭”,生产经营存在着许多问题。矛盾最突出的是京秦线。当时,这个局负责修建东部一百五十多公里双线主体工程。这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原计划1984年底修通,因为国家急需能源,要求把工期提前一年。按劳动工天计算,怎么也完不成。白如峰琢磨:怎样才能把不足的工天抢出来?
有人向他建议:“放权”。有人向他献策:“对施工单位实行包干”。这些在当时铁路基建部门是没有先例的事,搞不好要承担责任。所以人们不免持怀疑态度:“你敢吗?”
五十二岁的白如峰在铁路工程部门干了三十多年。他深知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统得过死,束缚了基层的积极性。不搞改革,不给基层增强活力,施工进度是难于加快的。他找到局党委书记和几位副局长,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支持他的主张。于是,他们经过认真研究,从实际出发,逐步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把经营计划、财务、物资、机械管理、劳动工资等方面一部分管理权下放给局属生产单位。
——对施工单位实行“包(包任务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保(保所需物资和资金)、奖(按规定奖励和利润分成)”办法。
——在一座隧道和一座大桥施工中,进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试点。接着,在全局普遍推广。
——对工程段、队领导干部实行职务津贴,对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给以特殊照顾。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激励了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大大加快了京秦线的施工进度。
新开河大桥人工架梁进展缓慢,这是秦皇岛东站开通运煤的关键。白如峰赶到工地,同干部、工人商量,迅速作出加开一个工作面的决定。他帮助干部改善了施工组织,向工人宣布奖励兑现,局面迅速打开,二百一十六片梁,缩短二十天全部架完。
一年多的时间里,白如峰五下京秦线,几乎走遍了各个工点。他当场拍板解决了多少个大问题,没人统计,但工人们心里有数。当中央领导同志表扬京秦线是近几年来修建最快的一条铁路的时候,工人说:“这里有咱‘大老白’的汗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