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耿耿正气抒心怀——访话剧《少帅蒙难记》部分创作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8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耿耿正气抒心怀
  ——访话剧《少帅蒙难记》部分创作人员
  本报记者 易凯
正值名闻中外的“西安事变”四十八周年之际,沈阳话剧团在北京演出了话剧《少帅蒙难记》,唤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和思索。这样一出好戏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记者走访了该剧的编剧、导演以及部分主要演员。
叱咤风云的张学良将军的形象,是我国人民比较熟悉的。在话剧舞台上,已有《西安事变》、《少帅传奇》等成功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独辟蹊径,自出新意,塑造出又一个活生生的张学良的形象?这是编剧陈欲航在写作过程中苦苦追求的。
同“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轰轰烈烈的壮举相比,张学良在事变后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件事比较单纯。历史没有留下多少戏剧性情节,却留下不少众说纷纭的评价。此举是褒是贬,当属历史学家探讨的范围。紧紧地吸引着作者的,是张学良那“主张既已实现、成功不必有我”的义无反顾、奋不顾身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张送蒋,绝不是出于个人考虑,而是为着抗日救国全民族的利益。因此,当张学良一踏上送蒋的飞机时,作为个人命运来说,他已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下子变成了笼中鸟、阶下囚。命运改变了,但人的精神境界却升华了。在蒙难的危急关头,他那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更加放射出熠熠光芒。
基于这种认识,陈欲航形成了剧本的总体构思——“史为框,情作本”。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大前题下,不拘泥于史料,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浓墨重彩地表现张学良爱祖国、爱家乡、爱故土的壮烈襟怀和炽热感情,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在第五场里刻画得最为出色:在蒋介石紧锣密鼓地实施加害张学良计划的同时,张学良却在鸡鸣寺北极阁内制定收复东北失地的作战计划,那回肠荡气的《满江红》乐曲,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和许多的联想。
感觉,对于导演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二十九岁的王延声在接受导演任务之后,就和编剧一起南下寻找这种“感觉”去了。在南京鸡鸣寺北极阁,面对张学良当年被扣的房间,一种凝重的历史回声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如何使观众在剧场里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感觉?王延声大胆地在场与场之间加了过场戏,并利用字幕将即将发生故事的时间、地点、形势提前扼要告诉观众。这既加快了剧情进展的节奏,将足以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时空压到最低限度,又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紧张急迫的情绪,促使观众不得不进入话剧的规定情景。
在“公审”这一场戏里,导演又别出心裁地运用舞台调度,将观众席当作法院的陪审席,让张学良从边门通过剧场上场,又进一步缩短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当张学良步入剧场时,每次演出观众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观众还情不自禁伸出手来,和他握手。
这些纪实体的艺术处理,再加上悲壮激越的正剧风格,使得该剧具有一种凝重感和庄严感,从而深化了剧作的主题思想。
扮演张学良的演员苏金榜,今年和戏中的张学良同岁,也是三十六岁。他体型颀长,气宇轩昂,外形、气质与少帅十分相近。然而,条件愈优越,苏金榜愈紧张。他懂得外表酷肖并不一定能演好张学良,关键在于神似。这出戏中,张在行动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多少戏好做;但张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许多东西可挖掘。只有抓住后者,才能演好人物。饰蒋介石的石荫昌也使人有同感。蒋介石比起张学良更不好演。他是个政治家、领袖、政治流氓三位一体的人物,演得过正,不够阴险毒辣;演得过邪,又过于漫画化。要掌握好分寸,也必须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苏金榜、石荫昌阅读了大量有关这两个人物的资料,反复推敲、琢磨,终于在总体上把握了这两个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在舞台上,两人剑舌利唇、明来暗往打对手,演得煞是好看。(附图片)
张学良(苏金榜饰)在“军事法庭”上慷慨陈词。
             景凤龙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