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基层民政工作的开拓者——记“模范民政助理员”申海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9
第4版()
专栏:

  基层民政工作的开拓者
  ——记“模范民政助理员”申海文
今年10月,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的一次全国民政系统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民政部长崔乃夫把写着“模范民政助理员”的奖状和两千元奖金授给了申海文。
申海文是山西潞城县东邑乡民政助理员,今年五十四岁,共产党员。他长期在基层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民政事业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富起来了,申海文的家庭通过在农村的妻子儿女的辛勤劳动也富起来了,他欢欣鼓舞。同时他又感到内疚和不安,因为他看到,乡里的贫困户还没有全部脱贫,大批优抚对象也没有致富。他感到自己这个民政助理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但是,怎样才能尽快扶持贫困户和优抚对象脱贫致富呢?申海文苦苦思索着。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和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召开,使申海文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他想,民政部门仅靠发放救济、给予优待的“输血”办法,是不能使贫困户和优抚对象致富的。扶持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心为民政工作对象开辟一条新的致富途径。他想到了邻近正在建设中的山西化肥厂,正需要大批劳务运输力量。有人去搞,不要多少资金就能增加大量收入。他把这个想法向乡党委、乡政府作了汇报,得到支持。东邑乡“双扶”服务中心便建立起来了。
在创建“双扶”服务中心过程中,申海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不搞官办搞民办。乡政府不投资,不包揽,人员自由组合,来去自由。二是敢用高薪聘能人。服务中心的七个管理人员,都是他用较优厚的待遇从农村招聘的会管理、懂技术、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能人。三是坚决摒弃“大锅饭”,采取按劳付酬,直接兑现的办法进行经济管理。
申海文利用“双扶”服务中心的人力和财力,为广大民政工作对象办了六件好事:用一千九百元直接扶持了十四户专业户;用一千二百二十元购买良种二千五百斤,扶持了一百二十七户贫困户;用一千三百元购买党参苗、树苗,无偿资助了全乡最贫困的几个村庄;用三千元为全乡人均收入百元以下的一百八十二户贫困户负担子女学费、看病出诊注射费和禽兽免疫注射费;用一千六百元对全乡十二户五保户实行特殊照顾;帮助东邑村办了一个“村办户包”幸福院。
           李宝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