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真正的公社战士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09
第7版()
专栏:

真正的公社战士墙
〔法国〕 苏姗娜·贝尔纳*
作为“巴黎公社之友协会”会员,我今天拿起笔来澄清一个关于巴黎公社墙的严重错误,一个七十五年来不仅经常在法国,而且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一再不幸重复的错误。让“巴黎公社战士墙”的真相大白于中国。
1871年5月28日,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墓地东北角的夏洛纳墙下,一百四十七名巴黎公社战士高喊着“公社万岁”的口号,被凡尔赛匪徒枪杀了。这座墙便被称为巴黎公社墙。那里常常摆满革命政党和组织敬献的鲜花。1908年5月21日,来自法国各地的革命群众又在墙上镶嵌了一块大理石板,上刻“献给1871年的烈士”。这座墙下渗透着那些无名英雄的鲜血。他们堪称法兰西和人类的光荣。我们法国人深知这些英雄的宝贵,在中国岂不也是如此!是啊,这座墙代表着革命的圣地。它形象真实地追记着公社战士的牺牲场面。
后来的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呢?在甘必大街心花园、拉雪兹神甫墓地的外墙上(远离我们上面所说的公社战士墙),有一个保尔·莫罗—沃蒂耶所作的浮雕,刻有一个妇女全身像,她中弹后仰,双臂展开,保护一群被镇压的儿女,周围弹痕累累,模糊的身影和面孔,依稀可辨。上面还刻有维克托·雨果的诗句:“我们所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浮雕题名为“献给革命的牺牲者”,此墙也被人说成是“公社战士墙”,这完全是一个阴谋!也许仅仅题名本身就会显露雕塑者的用心:它是纪念历次革命的“牺牲者”的(这里所谓“牺牲者”是“受害”者的意思,即把三万多被屠杀的公社社员跟当时被革命群众处决的巴黎大主教达尔布瓦等七十二个人质相提并论——译者注),而不是悼念革命者。可惜,对于许多不谙真情的人来说,假墙替代了真墙,它甚至成了公社的象征,错误不时再现,并且以讹传讹:人们都曾见,今年5月30日中国电视广播节目介绍法国时,这个雕塑也被当作了“公社战士墙”。
为了区别真假公社墙,中国学者沈大力(他是“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荣誉会员)做了大量考证工作。他在巴黎市档案馆收集的资料证明,1908年4月1日(市议会)的决定第二款提到,巴黎市政府向雕塑家预定(作品):“莫罗—沃蒂耶先生受权将上述石膏模型放大成石砌浮雕,并享有一万法郎资助”。1909年7月13日至14日决议确定作品的题名:“议会决定……向雕塑家莫罗—沃蒂耶定作石砌浮雕‘历次革命受害者墙’。”
这座墙与真正的公社战士墙大相径庭。在这一点上,“公社之友协会”历史刊物《公社》态度是明确的。1976年9月该刊第四期答复一名通讯员的来信,来信对从未见到在此地(浮雕墙)举行纪念活动表示惊奇,答复说:“你说的那座公社战士墙,是甘必大街心花园中段、拉雪兹神甫墓地外墙上那座石砌大浮雕。这个雕塑是莫罗—沃蒂耶的作品;它表现一名象征
‘法兰西’、哀容满面的妇女,在公社社员与凡尔赛匪徒之间调解求和。以纪念英雄为宗旨而建立的本协会历来拒绝这个将三万多被害的巴黎人和枪杀者一视同仁的象征……”
对于这个莫罗—沃蒂耶尚有几句话要说。莫罗—沃蒂耶生于1871年,创作过鼓吹军国主义和为殖民主义歌功颂德的雕塑。巴黎市政府向他定制“历次革命的受害者墙”之际,正值克莱蒙梭加紧镇压愤怒的人民之时(派遣军队镇压北方的罢工者、逮捕起义的葡萄种植人,等等),其用心显然是宣扬国内各种力量在雨果要“公正”不要“复仇”精神下的大调和……。在雕刻他的作品时,莫罗—沃蒂耶极力将革命英雄和他们的行动贬衬于一个人道主义和中庸绥靖的背景之中。这是保守资产阶级历史上惯用的大杂烩。公社社员的后代们并未相信这一点。沃氏墙揭幕后,当时幸存的公社社员都拒绝承认它。他们坚持以夏洛纳墙为真正的公社墙,并在那里悼念、献花。
谨祝公社墙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廖先旺 译)
*苏姗娜·贝尔纳,法国作家,著有《蝉鸣时节》、《邂逅》。她自1978年起在我国《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附图片)
  最后一批公社幸存者在真正的公社墙前留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