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迅速发展的苏丹教育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0
第6版()
专栏:

  迅速发展的苏丹教育事业
  罗兴武
苏丹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然而,经过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1956年苏丹独立时,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95%。
1969年5月25日革命成功后,苏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从1970—1971年到1982—1983年,小学由三千六百多所发展到六千一百多所,中学由四百六十所发展到一千九百二十九所,还新建了两所大学。小学生由七十四万九千人增加到一百五十二万九千人,中学生由七万三千人增加到四十五万人,大学生由六千七百人增加到四万二千人。这的确是可喜的成就。
苏丹教育事业之所以发展很快,首先是政府重视。1970年,苏丹政府宣布2月24日为“教育节”,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教育革命:改革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修改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培训师资,实行免费教育。此外,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除国家出资修建学校外,大力支持和鼓励地方机构、社会团体、各界人士、苏丹侨民和外国人进行智力投资,兴建各种学校。在边远地区,为了解决师资和教材短缺问题,当地教育部门因陋就简,实行大班上课等办法,从而使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由1977—1978学年的43.7%上升到1982—1983学年的75%,计划到八十年代末,将普及小学教育。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苏丹政府日益重视技术教育。1978年1月,苏丹召开了全国技术教育会议,决定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农村教育、工业技术、家庭经济等知识课。技术教育的经费为普通中学的三倍。国家除向技术学校提供所需的车间、机械设备、实验室、原料和农场外,还从人力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全国工业、农业、商业等技术学校由1970—1971年的十一所,发展到1982—1983年的五十五所,学生由一千九百多人增至一万七千七百多人。与此同时,苏丹政府还大力发展职业训练中心,使那些无机会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在那里受到技术培训。
苏丹在扩大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高等教育。1971年,苏丹成立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并颁布了高等教育法。1975年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高教政策、发展规划和监督实施教学大纲。1982—1983年度,苏丹高等教育经费达七千万苏丹镑(1苏丹镑合一点五四元人民币)。除在首都建有喀土穆大学、乌姆杜尔曼伊斯兰大学和开罗大学喀土穆分校外,还在苏丹中部和南部成立了吉齐拉大学和朱巴大学。首屈一指的喀土穆大学是苏丹于1902年建立的最早的一所高等学府,以后逐渐得到扩建,目前已发展到拥有十一所学院和五个附属研究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82年学生达九千七百多人,为1970年的二倍多。此外,苏丹每年还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982—1983年度,苏丹在国外的留学生达二万四千八百多人,分布在五十三个国家里。
扫盲和成人教育是发展苏丹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1972年苏丹社会主义联盟成立了中央扫盲机构,动员各群众组织中有文化的成员,到基层从事扫盲工作;学校教师和学生则利用假期自愿到农村参加这项工作。1977—1978年度至1982—1983年度六年间,苏丹约五百万人摘掉文盲帽子,从而使文盲比例降到30%。1980—1981年度,苏丹培训扫盲师资三万五千九百多人,1982年,苏丹政府又修改了扫盲法,成立全国扫盲委员会,计划到1990年全部扫除文盲。
积极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苏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苏丹各省市办有许多女子小学和中学,仅女子高中就由1969年的十所发展到1983年的五十六所。此外,全国还建有三所女子师范学院,一所女子保育学院,其它高等院校里也有不少女生学习。越来越多的受过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苏丹妇女走向社会,从事秘书、财会、律师、医生、护士、警察等工作和在政府、苏丹社会主义联盟里担任领导职务。(附图片)
座落在喀土穆市区的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陵墓。十九世纪末,马赫迪率领苏丹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打败了入侵苏丹的英国殖民者,击毙了当时英国派去统治苏丹的总督戈登。 新华社记者 孙星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