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世说新语》杂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0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世说新语》杂说
  吴德铎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已故余嘉锡先生的《世说新语笺证》,一书余先生是我国受人钦敬的学者之一,他的《四库提要辨证》,是治文史的必备书。
余先生的著作,内容丰富,考证精当,剖析缜密,说服力极强,加上文字典雅,读起来赏心悦目;但更可贵的是余先生看待自己的态度。《四库提要辨证》,列举了许许多多《提要》的错误,有些话相当不客气。可是,余先生对他的“对手”——《提要》的主要撰写人纪昀,却公允地指出:“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不能为提要决也”。余先生公开承认,他“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某些人将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
几乎和余先生所有的著作一样,《世说新语笺证》也是重在考证。诚如整理者周祖谟同志所说:“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对事乖情理的,则有所评论……”,这部《笺证》就我所知,是已有的《世说新语》整理本中最为详备、功夫下得最深的一种。
《世说新语》是一部“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鲁迅先生语)的名著。我们今天读这本书时,书中可以理解或引起共鸣的,固然不少,但也有些内容,似乎极其平淡,这些内容为何收入书中,一般读者,往往不解其缘,至少不是很欣赏。其所以如此,原因当不外是由于时代的改变,生活习惯、社会风尚、生产方式、伦理关系以及语言文字等等发生了变化。有些内容,当时人认为很有意思,在今天看来,或许根本不值一谈。有些古代笑话,现在读来,一点也不可笑,原因大概亦类此。
现在出版的古籍新刊本,往往附有原书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的介绍,但绝大多数均着眼于政治,政治以外的情况,很少提到。每读《世说新语》总要想到鲁迅先生,如能多看到一些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这样的文章,对这书内容的理解,定可以加深和获得更多的启迪。作为一名读者,不禁要向专攻这书的同志呼吁,除了史实的考订,是否还可以说明一下,这故事在当时为什么受重视?它郑重其事地被收入书中的原因在哪里?……这种指导性的介绍,既是指点迷津的良师,也是快读全书的良伴。这种介绍,不一定非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不可,简单的注释,同样也可以解决问题。
这里只是以《世说新语》为例,其他古籍恐也存在这个问题。总之,政论式的前言后记,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