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朝鲜前线的文艺战士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4-01
第5版()
专栏:

  活跃在朝鲜前线的文艺战士们
吴明
这是一个大山沟,离开前线不远。这里不像北朝鲜那样冷,虽然夜晚仍要结冰,但太阳一出来,积雪便开始化了。傍晚的时候,炮声隆隆地响着,各色照明弹不断地在附近闪耀,天空中不时有敌人的飞机飞过,打一阵子血红的曳光弹。这里离开敌人才不过三十里,可是在战士们看来,已经是深远的后方了。
文工团已给战士们组织起晚会来了。战士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白天冲杀敌人的疲劳,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来参加。
会场是在一家老百姓的房子前面,天上皎洁的月光,映着四围山上白茫茫的积雪,大地呈现一片银白色,除这个大自然的灯光外,全会场只点了一支给提示人用的,随时可以吹熄的蜡烛。舞台是利用老百姓的一片比较宽大的木台阶,四周挂了几块写着U·S的大雨布,说是为遮风,实际只能算划道界线,不使人挤上舞台来。参加晚会的可真不少,黑压压的一大片。
哨子一吹,晚会便开始了。一阵时急时缓的锣鼓,使看的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第一个节目是唱歌,一共唱了五个歌子:《美国飞机大苍蝇》、《清川江》、《摸大炮》,《通讯员》、《志愿军之歌》,这些歌子都是部队风味十足,唱的时候,台下人有的用手或脚打着节拍,有的用低声应和。一片要求再唱的呼声,演员们只好答应看完戏再唱。
第一个戏是话剧——《原来是老大娘》,只有四个角色,内容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亲密友谊。这个短剧戏剧性很强,很吸引观众。演老大娘的女同志的衣服,就是与舞台后边那家房东老大娘临时换穿了一下,老大娘穿着志愿军的军服在台下看戏,笑得连嘴都合不上了,老是说“操西米达!”(好!)演完戏,女同志走下台来,老大娘把她抱着。女同志征求她的意见,她说:“你真像我的妹妹呀!”据说后来这个老大娘见了任何志愿军中的女同志,再不叫“同志”,而叫“妹妹”了。
第二个是一段唱词,叫“在一次宿营中”,大意是说,志愿军某部到达宿营地,没有调查群众的风俗习惯,因而引起老百姓的不满,后来由于我们帮忙群众做活,才解除了误会。语言相当通俗,情趣横生,而且适当地加进了一些大家常说的朝鲜话,因此不断地引起笑声。
第三个是一个快板剧叫《挖工事》,把战士们在作战中挖工事的经验,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有些战士们看了这个剧说:“连长指导员不断地给咱讲怎样挖工事,但都没有看了这个戏那样清楚。”
“美军原形”是一个活报剧。疯狂的美国军队,在经我们几次打击以后,已露出了他那懦夫的原形,但当官的还是逼着当兵的打,战斗一紧急,军官摘下帽子作伪装,自己偷跑,剩下的几个美国兵也想跑,他们商量用摸扑克牌的办法来决定谁跑。谁先摸着黑桃Q谁就在阵地上打,其余的人便藏到工事里。士兵们在摸牌前大作祷告。摸的结果,一个士兵摸到了,可是他想了一个偷巧的办法,他把机枪放在工事上,用绳子一头拴着机枪扳机,自己牵了绳子的另一头也藏到工事里。一拉绳子机枪便打了起来,我们的战士冲上来,只听见枪响不见人,后来,发现了绳子,也俘虏了人。观众从头到尾都笑得东倒西歪。演到敌人举起双手从工事里被捉出来的时候,台下一个战士举起他的电发卡宾枪大声喊着:“副班长!你看那个家伙,就像咱们在三八线上捉到的那个一样!”其余的人也大声谈起了他们在战场上所看到的“美军原形”和“美国生活方式”来了。
飞虎山战斗是著名的战役。我们的战士三天三夜没吃到东西,战士们抓起雪块哄骗自己的肚子,这时候,有一个朝鲜老太太领着一群妇女,冒着枪林弹雨,把做好的大米饭,送到山顶上我军阵地里来。战士们吃了这饭,更增强了杀敌决心,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故事现在已用“在阵地上”的短剧表现出来。五个剧中在形式上看,这是个比较严肃的剧,它很感动人。正在演出的时候,敌机从头上低空飞过,可是戏还是照样演下去,只把提示用的那支蜡烛吹熄了。
剧演完后,又唱了《林中露营》、《打坦克》等几支歌子,唱到最后,台下人也唱了起来,嘹亮的歌声,震撼了整个山谷,把敌人的炮声都压了下去。两小时多的晚会,使战士们非常满意。战士们边走边喊:“感谢我们的文工团给我们演剧!我们要保证多打胜仗来回答文工团!”
这些节目都是根据看戏的这个部队中他们的实事编成的。在朝鲜的志愿军文工团,普遍地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在作战过程中文艺战士们都分散地深入到各个连队,开展火线文艺活动。他们把英雄事迹及时地编成短剧、快板、小调。在进军途中,在寒风刺骨的夜里,他们敲打着炮弹筒,不知疲倦地在行列前后进行鼓动。当他们在路上向战士们演唱《为什么要艰苦》的时候,有两个战士从行列里跳出来,热情而兴奋地用快板回答道:“这些困难我知情,可恨的是美国兵;同志说的我记牢,赶到前线把仇报!”他们有力地鼓舞了指战员们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战士们一同在零下三十度打击着美国侵略者。
从入朝鲜以来不到三个月中,上面所说的那个文工团一共演出了十五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新节目,演出地点一般都在山沟里或村边的稻田埂子上,再不然就是老百姓的房檐下。为了防空,白天绝对不能演,夜晚演也不能点灯,所以他们的戏都不用灯光。
这十五次演出中并不止开十五个晚会,有几次演出包括几个晚会,在这个单位演了后,连夜再走一、二十里路到别一个单位去,有时一夜连演三个地方。战士们一听见文工团来了,天再晚,几天不睡觉也得看戏,战士们说:“只要你们来,我们就高兴。”
文工团的同志在战士们这样欢迎和热爱下,当然也不顾自己的一切,他们在行军中边走边对剧词、讨论、表演,到目的地后,戏排好,夜晚就出去演。
他们的服装道具也很简单,都是自己带上,一套锣鼓,几把胡琴、提琴等,反正部队有的是缴获来的美国大油布,所以也不用带幕布,更不要说硬景。服装道具多半是谁用谁借。因为没有灯光,化装品也不大用,到处有黑炭,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这个不到三个月的过程中,他们一共创作了十六个演出过的剧本,和许多快板、唱词等。创作的歌子在部队流行开的有《打坦克》等十一首。以上我们看到的那些节目,从写剧本,到排好、演出,只化了七天的时间,而在这七天中,还和部队一样行军三天。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虽然在朝鲜前线志愿军搞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忘我的战斗精神在日以继夜地工作着,但距离战士们的需要还差得很远。不少战士们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戏剧等各种演出,和唱鼓舞斗志的歌曲。他们常问起祖国各地目前有什么好的戏和电影在演,并再三地说:“感谢祖国的人民,对志愿军热情的支援;希望告诉祖国的文艺界,前线上也非常需要文艺活动和精神食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