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快栽梧桐引凤凰——云南人才开发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2
第3版()
专栏:

快栽梧桐引凤凰
——云南人才开发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段存章
到昆明,登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已是人所共知。但在大观楼内东墙角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石碑上刻有十四个字,却耐人寻味:“放开眼孔穷天地,别有心肠蕴古今。”
记者在与云南的干部接触时,常常听到这样两句话:“我们云南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我们云南的经济发展不快。”是的,云南确实是个好地方,经济发展确实慢了点。云南待开发,要办的事情很多,但首要的是人才开发。
人才倒流
云南人才奇缺,这是一致的看法。据十四个州、市的八十四个单位统计,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二万三千多人,尤其紧缺高、中级及中年科技骨干。
然而,有些单位和部门又留不住人才,外流的数字惊人。1979年至1983年五年间,调离本省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五千五百多人。
总的看,这里缺人才,但一些单位又人才积压,或是人才分布不均。边远山区、集体企业望才若渴,而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中央直属企业里人才济济,不少人因无用武之地而苦恼。如云南仪表厂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人才比例居全省首位,不少技术人员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求调往外地,但厂领导宁可“闹死不放”,也不让其流动。
省政府副秘书长高鹏云在同记者谈起这些情况时感慨地说,主客观原因能讲几条,但主要是知识分子政策不落实,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有的待遇好了,职称有了,乌纱帽也戴了,为何还要走?就是那里不能满足他们“追求的创造性劳动”。
再不尊重人才,云南开发将成为一句空话。今年5月,在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长普朝柱向人民日报记者发表《云南的大门向全国敞开》的谈话之后,全国有十九个省、市的三百多名科技人员要求到云南工作。为此,省政府成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个机构十二名干部,其中大学毕业的十人,平均年龄三十五岁。他们思想解放,珍惜人才,先后从外省引进四十二名技术人员。这个数字虽小,但突破了人才的部门所有制。他们规定两条:一、对于到云南支边志向坚定、业务水平较高、已联系好接受单位的省外人员,几经商议,原单位不同意调出,而本人又愿意辞职到云南工作者,可作特殊情况对待,承认其原有工资级别、职称、工龄、粮户等关系。二、凡是云南到外省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和外省应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后,本人要求来云南工作,以及云南应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到省外工作而要求留在云南工作的,只要是学的省内奇缺专业,可持毕业证书或报到证到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登记,根据工作需要给予安排。
无形帽子
记者在调查中,觉得过去写在街头墙壁上的“阶级斗争为纲”的标语已被白灰抹去了,但这根弦的余音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萦绕。那种“帽子工厂”虽早已停业,但一顶顶无形的帽子还不时在起作用,阻碍着人才的开发。
五十五岁的助理工程师黄世荣,1958年搞水电,整整二十四年钻在深山峡谷,为群众办小水电站。全县总共建起小水电站三十三个,以黄世荣为主建的就占十六个。他勇于革新,先后改制和创造了不少新的电机设备。即使在“文革”动乱的年代,他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不下山,不停工,不跟着呼口号。
谈起黄世荣的成绩,谁都无法否认。然而,对他的待遇却是不公平的。“他出席过先进工作者会议吗?”“没有。有一年机关选模范,也没选上。”“他生活有啥困难吗?”“老伴和孩子在潞西县农村,长期两地分居,他没申请解决。今年县里已把他的材料报到省,现在还没批回来。”问及黄世荣有何缺点,县水电局的负责人说:“这同志毛病不少,骄傲、脾气固执……”,于是乎,一顶无形的帽子飞来了,怪不得应该解决的事不能解决。至于入党就更难了。前几年,老黄向组织交过入党申请书,党支部负责人听到群众反映两件事:一是黄的继父有历史问题,二是曾有一寡妇给他写过信。为此,兴师动众调查,也无实据可证,但组织上也再无人找黄谈话。自然,又一顶无形的帽子显灵了——“亲属历史不清”、“作风有问题”,而被拒之党的大门之外。
人才挑战
“我们这地方,有木材没人才”。其实,不是没有人才,是眼睛没有向下。眼睛向下,人才济济。
保山市郎义乡总支书记杨紫鸣把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的明代建筑龙王庙修复一新,办起了农民公园。杨紫鸣亲自为公园绘画、题诗,别有一番匠心。“你不怕人说你搞封建迷信吗?”老杨笑答:“农民吃饱穿暖了,不能没有看的、玩的地方。龙王庙也能办旅游!”这里的游人最多一天达万余人,一年收入两万多元。
有眼光的人何止杨紫鸣一个。就在保山坝子的板桥镇,有个精制挂面的能人。他叫万文秀,年逾古稀,重操旧业,恢复祖传“麒麟”牌挂面,联合十四户农民搞加工,产品远销到昆明等地。目前,万家的“胃口”很大,要求扩大加工场地,增加联户加工范围,外出传授技术。如能一一满足,年产百万斤挂面不成问题。保山市委认为,万家的挑战给自己上了一课,粮食多了要搞食品加工,走民办的路子潜力大。
只要下去走走,人才就在面前。在边远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冒出两个“小人物”:一个是盈江县团结村农民祝家万,他从穷山沟闯出一条富路,贷款修路、种甘蔗,带动了周围景颇族农民;一个是瑞丽县委机关小车司机莫喊,杀了个“回马枪”,离职回家乡,办起一番大事业。开车多年的小赵从未走过农民用贷款修建的公路。他惊讶地问:“是真的吗?”凑巧,祝家万驾着拖拉机从前面过来。这位三十六岁的汉族农民担任团结村村长,一年前,他要带领穷山沟的景颇族群众种甘蔗,苦于无路。于是,他向银行贷款八千多元,修成一条七里长的公路。然后,由他牵头承包集体荒山五百亩,自己留下四十二亩,其余分给群众。1983年,收入三万元,除了偿还修路贷款,又拿出二万元,借给别人种甘蔗。开始,有些群众不敢干,他说:“党的政策象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暖亮了穷山寨”,“政策再好,用车把钱拉到马路边,你不干,也白搭”,“文件摆着,广播天天叫着,你怕啥!”在他带动下,全村二十三户,种甘蔗贷款户均万元。
三十岁的傣族青年莫喊也了不起。他妻子是位汉族干部,岳父是原县委副书记,当他要求辞职回乡当专业户时,不能说没有阻力,但他冲破传统观念,丢下“铁饭碗”,端起了“泥饭碗”。他盖了二十三栋竹楼做鸡场,养鸡三千多只,还办起米面加工厂。接着,买回一辆轿车准备搞客运。我们去访问那天,莫喊到北京参加专业户座谈会了,搞接待的是一位二十岁的青年人。他是从缅甸回国的华侨,被莫喊招聘来办养鸡场的。
“小人物”挑战,打开了领导者的眼界。开发云南,振兴云南的经济,难道就不需要这样一些人才吗?
手下留人
手下留人有两种:有些领导发现人才外流冒火,“我不签字,你办不了调动手续”,但也不起用、提拔,反正是“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之手”;有些高明的领导却不这样,他们利用手中的权落实政策,温暖人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钟振川属后一种领导。这位四十七岁的白族干部、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现担任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他认为,对人才不能用权来卡,而要开渠引导。当边远山区为分配不到大学生犯愁的时候,今年5月,他利用参加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机会,到中央民族学院“游说”,招来六名大学生,把他们分配到党校、师专等重要岗位。
钟振川是有眼光的。他说:“发展民族经济,要抓好教育,抓好干部的成长,培养自己的人才。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才能大发展。”他们积极迎接国家对大西南的开发,第一招,建立民族教育体系。现在全州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42%,青少年文盲占总人口的26%。为改变文化低的状况,下决心办好十一所民族小学、十一所民族初中、一所民族高中,明年新办民族师范学校。第二招,培养民族干部。近几年送到各级党校学习的干部二千七百多名。第三招,投资八百万元,新建“三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
手下留人,不能怕人才超过自己。居于领导岗位的干部不要学“武大郎开店”——容不得高个子;组织、人事部门要放开眼孔穷天地,不拘一格用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