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爱才护才的藏族县委书记平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2
第4版()
专栏:通讯

爱才护才的藏族县委书记平措
汪延 师文宴
在西藏,听说有些知识分子主动要求调到江孜县工作,不但江孜县所在的日喀则地区有,就连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也有。江孜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条件并不好。那么,是什么吸引着这些知识分子呢?
原来这里有一位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藏族县委书记平措。

年轻的李占彪正在匆匆赶路,突然一辆小汽车在他身旁戛然刹住,车上的江孜县委书记平措探出身来向小李打招呼。当平措知道小李没有自行车,在乡下就靠两条腿跑路时,便请小李上车,径直把他送到楚古公社——李占彪在乡下住的地方。
回到县上,平措马上与商业部门联系,想给李占彪买辆自行车,但是商店的自行车已经全部卖光。听说县某机关刚买到一部新自行车,平措便与该机关的同志商量说:“李占彪搞技术承包,成天在乡下跑,他比你们更需要自行车。”就这样,他们这部崭新的自行车便转让给李占彪了。
李占彪是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去年2月参加农业技术承包工作,负责年楚河沿岸卡麦区三个公社的技术指导。对于这样一位普通的初级技术人员,平措同志同样把他的冷暖挂在心上。李占彪刚调来江孜的时候,平措登门看望,他看到小李一家三口住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便很感内疚地说:眼下房子紧张,你先这样住下,等有了房子一定给你调整。过了不久,李占彪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几位技术人员,果然全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双套间砖木结构的瓦房。这些同志说他们的住房比县委书记的还要好,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平措现在住的还是平顶的土坯房。
李占彪刚到江孜时,他的爱人既无户口又无工作,为了减轻小李的后顾之忧,县上安排他爱人当了临时工。这些年,江孜县的户口一直卡得比较紧,去年日喀则地区好不容易给江孜分来二十个户口指标,许多人都眼巴巴地盼望自己家属的户口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平措同志提出了分配原则,坚持一定要优先照顾知识分子,把十六个指标分给了知识分子。平措的家在江孜县上游公社,按政策规定,他的家属户口早就应该从农村转入城镇,但是他坚持在县上工作的知识分子家属的户口不解决,他的户口也就不解决。这次,知识分子家属的户口大都解决了,他的也还没有解决。

农艺师王玉山、畜牧师任志毅,都已经在江孜县的农牧业战线工作了二十多年,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分别担任了江孜县农牧科的正、副科长,今年又同时被选为副县长。1980年平措主持县委工作以后,王玉山和任志毅便成了他指挥农牧业生产的得力参谋和助手。
1981年以来,西藏连续三年大旱,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江孜虽然也受到干旱的影响,但农业生产却一直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上。1980年这个县的粮油总产量达到五千五百七十一万斤,比上一年增产43%;1981年又提高到五千七百七十七万斤。前两年总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五千万斤以上,大大高于1979年以前的任何一年。江孜是个农业县,牧业的比重不算很大,这几年尽管严重干旱使牲畜总头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但畜群结构却更趋合理,适龄母畜的比例由原来的30%上升到60%以上,为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的农村政策分不开,但也与平措同志对人才的爱惜、对科学的重视分不开。
平措同志常说:我不懂科学,但是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他主持县委工作以来,每逢召开三级或四级干部会,都要专门安排时间请技术人员来讲课。每次技术人员讲完之后,平措都要再作一番强调,以求引起重视。每当一项新的技术措施提出来之后,他都要和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基层检查贯彻落实的情况。实在抽不出身来时,也要委托技术人员下去检查,并向他们交代:“下边听你们的就算了,如果不听,你们就说这是县委的意图。”这样,王玉山和任志毅便经常带着县委的工作部署在全县跑,用科学技术去指导生产。

知识如何转化为物质财富,平措想得很多很深。
现在,江孜县已经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底以前都要拿出第二年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措施,作为县委文件在四级干部会上讨论贯彻。并且还要层层举办训练班,把技术教给干部和群众。平措认为,要普及科学知识,落实技术措施,光靠现有的几个技术人员,累死也不行。因此对这样的训练班他非常重视,每期他都亲自主持,亲自作动员。训练结束还要考试,不及格者要重新学。当初这种训练班主要培训各级干部,农牧业生产发展到以户为单位经营以后,培训的范围便扩大到了每户人家。去冬今春,他们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对农区五千多户人家的家长,分期分批普遍培训了一次,使今年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真正家喻户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