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中国苏丹的“友谊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2
第6版()
专栏:

中国苏丹的“友谊之路”
刘水明
苏丹,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两国人民早在古代就有了交往。唐代段成式写的书中,曾介绍“悉怛国”出好马。“悉怛”就是现在的苏丹。据说中国唐朝的商船也曾到过苏丹昔日最大的港口萨瓦金。而两国人民在反帝反殖的长期斗争中结下的战斗友谊,可以追溯到上一个世纪。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和苏丹人民之间的友谊又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1964年周总理访问苏丹和1970、1977年尼迈里总统两次访华,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苏丹人民称作“友谊之路”的瓦德迈达尼—格达雷夫公路,就是这一友谊的最好见证。
瓦德迈达尼—格达雷夫公路是根据尼迈里总统1970年访华时签订的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由中国援建的。公路全长二百二十七公里,横贯苏丹辽阔的东部平原。整个工程除公路外,还包括瓦德迈达尼青尼罗河上的汗图布大桥和一些季节性河流上的中型桥梁。汗图布大桥桥身长五百零七点五米,加上两边引桥,全长为六百五十米,桥面宽二十米。大桥共有八孔九墩,两个主孔的跨径达一百二十米,是苏丹目前跨度最大的一座公路桥。公路工程于1973年3月开工,1977年3月竣工通车。为了适应苏丹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公路的承载能力,1981年5月到1983年9月,中国又援助苏丹完成了“在原有二百二十七公里的路面上加铺二十厘米厚的沥青结构层”的工程。
这条公路和大桥沟通了青尼罗河两岸,把苏丹的主要棉产区吉齐拉和主要高粱产区格达雷夫同首都喀土穆以及瓦德迈达尼、卡萨拉等城市连结起来,是首都喀土穆通往苏丹在红海的主要出海口—苏丹港的公路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和大桥的建成不仅使沿线居民受益,而且对整个苏丹的经济,特别是对吉齐拉和卡萨拉两省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苏丹朋友赞扬公路和大桥工地是一所培养技术人才的大学校。在施工过程中,许多熟练的苏丹工人和技术人员成长起来了。瓦德迈达尼—格达雷夫公路和汗图布大桥的建设,基本上都是机械化施工。工程一开始,成千的苏丹青年踊跃来到工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是公路沿线村庄里的农民和牧民,过去从来没有和机器打过交道。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迫切地要求学习技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结合施工实际,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两期工程中,中国公路技术组共为苏丹培养了各种技工和助理技工二千多人。
苏丹地处热带,首都喀土穆更有“世界火炉”之称。因此,一提起苏丹,人们总是把它同高温炎热联系起来。中国派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与苏丹技术人员和工人朝夕相处,并肩劳动。虽然环境艰苦、工作劳累,但他们以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大厦添砖加瓦为荣。从公路、大桥的勘察施工开始,到去年路面加铺工程结束,许多中国同志在苏丹连续工作了七、八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用自己的汗水培育了中国和苏丹的友谊之树。
在援助瓦德迈达尼—格达雷夫公路加铺沥青工程期间,中国工程人员驻地附近的公路上,经常碰到成群结队的小朋友对中国朋友翘起大拇指,有节奏地齐声高喊:“西尼,郭依斯!”“西尼,郭依斯—基得!基得!”意思是“中国好!”“中国很好!很好!”在格达雷夫市里,中国朋友无论是访问市政机关,还是走进普通商店,素不相识的人常同他们打招呼,笑着向他们挥手,店主也把最好的东西卖给他们,格达雷夫市民总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苏丹人民对中国人民朴素而真挚的感情。
去年夏天,瓦德迈达尼—格达雷夫公路加铺工程接近尾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陆续回国。每当中国朋友离开格达雷夫时,驻地的路口就站满了苏丹朋友。他们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依依不舍的神情为中国朋友送行。许多人跟着徐徐开动的汽车,拉着中国朋友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中国工程人员从苏丹回国很久之后,这一幕幕动人的友好场面仍然记忆犹新。(附图片)
苏丹港是苏丹唯一的天然海港,有“苏丹的门户”之称。图为停泊在苏丹港内的船只。 新华社记者 赵竹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