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江南先生印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2
第8版()
专栏:

江南先生印象记
崔陈
江南先生(刘宜良)给人们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是快。走路快,飞步向前,头从不东张西望,前顾后盼的。说话也快,象放连珠炮似的,要一口气把自己的话讲完,别人讲什么是不理会的。今年7月,我在纽约遇到诗人秦桐先生,一提江南,他就说:“江南在台湾是当记者的,搜集材料发稿子很快。”这可见二十多年前的江南就给人留下“快”的印象了。
江南去年5月同旧金山《时代报》(我国《人民日报》在美国的发行者)签约,在该报第三版辟《江南小语》专栏(这是仿台湾的《前进周刊》上的《李敖租界》而设),几乎每天都可以读到他的文章,同时兼任几家杂志的撰稿人,又在进行几个大部头的名人传记如《龙云传》、《吴国桢传》的准备和写作,开设的两个礼品店需要他经营管理,到他遇害前夕又同别人合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又有那么多的朋友需要交往和应酬,江南可谓是日理万机了。然而,这一切在他手里都进行得井井有条。这除了需要他的精密思考和安排,更需要高度的效率去保证。有一次在他的店里,他向我披露了“快”的秘密,说:“我嘴里应付客人,手里算账,脑子里在构思晚上回家后的写作。我们中国人在美国不付出加倍的辛劳,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江南先生是个正直的爱国者。他赞成祖国的统一,既反对台湾当局的媚外独裁,又反对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1982年,宋希濂将军在美国的《中报》杂志上发表一篇长文,洋洋七万言,分三期载完,是回忆总结抗战胜利后,在张治中主政新疆期间同苏联边界冲突中的历史教训。文章最后指出,国家统一,人民安定,国家就有力量,在对外的谈判中就不吃亏,这是为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文章发表后,在港、台及美国华人中影响很好,但都不知道,此文的修改、加工、定稿都是江南一手完成的。他后来告诉我,宋将军当时就住在他的家里,共同磋商了三个晚上,而分文未取。
记得是1982年的秋天,他突然兴奋地打电话给我,说是在某杂志上读到一篇好文章,到领事馆参加我国庆招待会时带来,一看,原来是关于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篇综合报道,他指着描述大庆油田的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一段文字,深有感触地说:“象这样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老蒋是做不出来的。”诚然,作为一名长期研究蒋氏家族的专家,正是在深刻了解国民党反动、腐朽、没落本质的基础上,转而对共产党寄予厚望,也正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华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不断提高的事实出发,对新中国产生了感情。在这方面,如何处理国家大局和个人恩怨,江南可以说为海外华侨做了好样子。
江南是江苏靖江人,幼年丧父,母亲茹苦含辛才把他和二弟一妹抚养成人。对他的地主家庭遭受土改时期的冲击,他认为是应该的,因为“非进行土地改革不能促成中国的进步”,但由于一个邮电局长的迫害和欺凌,母亲过早地去世。1981年,江南重回故乡,在母亲坟前失声痛哭,陪同的县干部劝他要“往前看”,“过去的事让它过去吧。”在回忆这件往事时,江南是伤感的,但他并不把这一悲剧归咎于党和政府,而是归咎于那些不按党的政策办事、借党以营私的个别人身上。这种胸怀,我心里是暗暗佩服的。 (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